港博简介| 组织机构| 政务公开| 大事记| 分馆| 文保
镇海口海防遗址——宏远炮台

  

111.jpg

  镇海口宏远炮台位于北仑区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笠山东北麓,东为蛟口门,东北与游山对峙,占地942.8平方米,是控扼甬江出海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光绪年间建三合土穹顶炮台;民国中期为抵御日寇,拆除炮台穹顶,新建两座钢砼炮台;南侧钢砼炮台在70年代建造镇海气象台管理用房时被毁坏。

  宏远三合土穹顶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坐西南向东北,轴线对称布局,炮台由石灰、黄泥、沙砾、糯米饭汁混合捣砌而成,用巨大青石垒叠作基础,由炮洞、官厅、兵房、弹药房、营门等组成。光绪十四年(1888),置克虏伯24公分口径后膛炮2门,21公分口径后膛炮1门,是当时镇海口炮台之“王”。历经百年沧桑,目前三合土炮台平面格局已不完整,仅存外围部分残墙。民国二十五年(1936)因抗战需要,国民政府拆除三合土炮台穹顶,在炮台内东侧新建两座椭圆形钢砼炮台,俗称敞开式碗口炮台,炮台内直径约13米,台壁厚1.5-2米,高2.25-3.45米,沿用二门清代克虏伯24公分口径可旋转式后膛炮。上世纪七十年代,镇海县在笠山山顶建气象台,原三合土炮台大部被拆毁;之后,又炸毁大半座钢筋混凝土炮台建气象台管理用房。目前,北侧钢砼炮台保存完好,南侧炮台仅存四分之一前炮壁。2019年,实施宏远炮台应急抢险加固工程;2023年至2025年,实施镇海口海防遗址(江南部分)修缮项目(一期),其中包括宏远炮台文物本体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

  镇海口海防遗址集中分布在甬江入海口,不到二平方公里南、北两岸的范围内。镇海口的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镇海口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梓荫山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八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瞭望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六处。南北两岸合计共十四处。

  宏远炮台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七一七战役”,曾与日方多次交战,是目前唯一见证镇海要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实物,具有重要的军事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镇海口海防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军民反侵略斗争中英勇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