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资讯|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郑建华:8—15世纪浙江青瓷的生产与消费
发布时间:2024-03-26 10:43:45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3月24日上午,中国港口博物馆“港博讲坛”第113期邀请到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郑建华,为大家带来《文野有别——8—15世纪浙江青瓷的生产与消费》讲座。郑老师以浙江窑址考古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及学术研究成果,介绍了宋元时期浙江地区青瓷的生产与消费情况。讲座吸引了70余名现场听众和9000余名线上听众。

11.jpg

  讲座主要分四部分内容:包括瓷业文化结构与文化圈、浙江古代青瓷的发展阶段、8—15世纪浙江青瓷生产,以贡瓷以及官窑与哥窑所代表的中上层社会的瓷器消费。

  瓷业文化结构可以通过三个层级去研究,其中胎釉是核心,反映本地的资源禀赋;烧成的工艺是中间层,可以学习和传播但相对稳定;浅表层指的是装饰工艺等,对外界的需求反应敏锐,变化迅速。文化圈则由核心区、中心区、外围区、辐射区构成。

  以此方法论来考察浙江古代青瓷的发展,包括钙釉和钙碱釉两大主导阶段。钙釉阶段是指以原始青瓷和越窑为代表的时期,钙碱釉则是以龙泉窑为代表的时期。由夏商时期原始青瓷的初创,经历东汉至汉唐的成长,唐宋之际全力发展,浙江青瓷生产在南宋至明代早中期达到了鼎盛,而明代中晚期到清代,却呈现出了断崖式衰落。期间浙江青瓷还经历过三次生产中心的转移,由浙北转向浙南。

22.jpg

  讲座的后半部分分别介绍了浙江的几大青瓷产地,越窑、龙泉窑、瓯窑、婺州窑以及黄岩沙埠窑、杭州乌龟山和老虎洞窑等,在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其中越窑在晚唐到北宋早期是工艺高峰期,青瓷烧制进入成熟时期,但在南宋早期历史终结,晚期越窑是一隅之地的特殊存在,低岭头类型开创了浙江古代青瓷钙碱釉的新时代;龙泉窑起于吴越国后期,北宋中晚期淡青釉和翠青釉青瓷并行。南宋至明代早中期,龙泉窑达到鼎盛。黄岩沙埠窑处于产业转移和技术交流的中间地带,产品形态较为复杂,是瓷业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越窑和龙泉窑、瓯窑和婺州窑,以及沙埠窑,代表着瓷业文化体系的三个层次。

  浙江曾生产贡品的瓷窑有越窑和龙泉窑,唐宋越窑贡瓷有相应的质量标准;龙泉窑作为贡品主要是南宋和元代。

  浙江古代官窑应该包括吴越国官窑、南宋早期地方官窑、南宋官窑及明代龙泉窑的御器厂。吴越国官窑在慈溪上林湖和上虞窑寺前一带,具有官营手工业色彩,可能曾采取过垄断经营(专卖)方式;南宋早期地方官窑有余姚官窑和临安府官窑,南宋官窑很可能在临安府地方官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现发掘的为杭州乌龟山和老虎洞窑址。明代龙泉御器厂的性质应该与景德镇御器厂相同,但可能采取了官民合作、央地共管运营方式;哥窑是民窑,产品是官窑的衍生品,满足中上层人士的消费需求。

33.jpg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郑老师对线上线下听众提出的浙江青瓷的当下发展情况、瓯窑和沙埠窑在海外的产品发现情况等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要想更直观地了解宋元时期浙江的越窑、龙泉窑、瓯窑等瓷器的真实面目,观众可来中国港口博物馆参观“浙海扬帆——宋元浙江与海上丝路”展览。展期还剩最后一周,将于3月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