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资讯|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北仑区公布第十九批区级文物保护点
发布时间:2021-06-18 14:25:06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为了更好地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及时将新发现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有效地纳入文物保护体系,6月16日,北仑区新公布乐少华故居、张人亚衣冠冢、霞南张氏宗祠、沈氏宗祠裕后堂四处具有较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为第十九批区级文物保护点。

  此批文保点是区文物部门根据历史人文价值、保存状况、文物类型稀缺性等标准,在认真遴选、客观评估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经征求所有人、使用人和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后核定公布的,同时公布的还有四处文保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为今后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截止目前,北仑区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区级文物保护点72处。接下来,区文物部门将继续对这些文保单位文保点做好“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并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有效地管理、保护和利用好区内的历史文物古迹。

  附:第十九批区级文物保护点简介

  一、 乐少华故居

11.jpg

  乐少华故居位于北仑区戚家山街道渡头社区大堂前北弄22-5号。建于清代晚期,坐北朝南偏东,占地962平方米。三合院式,由正屋和左右厢房组成。正屋面阔五间两弄,左右厢房面阔各四间,均为穿斗结构、硬山顶平屋。正屋南面现存影壁一堵,东南侧弄口现存老墙门一座。乐少华在这里出生并度过童年时代。

  乐少华(1904-1952),原名乐魁光(又名乐魁刚),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重要领导人、红军高级将领、我军早期军工工业主要领导人。

  乐少华故居既是红色革命文物,又是北仑区清代晚期典型的宅第民居,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历史价值。

  二、 张人亚衣冠冢

22.jpg

  张人亚衣冠冢位于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长山岗西麓桃花湾。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为张人亚和他早逝妻子合葬墓。该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7平方米,共两穴,张人亚一侧是“衣冠冢”。墓碑上书“讳守行和泉张公顾氏玉娥墓”,故意少刻一个“静”字,显示其父张爵谦为秘密藏好张人亚带回家书刊和党内文件的良苦用心。衣冠冢保存的书刊和党内文件,共有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9件及部分未作评级的珍贵文献。

  张人亚(1898-1932),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央苏区检察工作和出版发行事业重要领导者、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导人,曾为保存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等党的早期文献作出重要贡献。

  张人亚衣冠冢是缅怀“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张人亚、教育激励后人的重要场所,是承载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三、 霞南张氏宗祠

33.jpg

  霞南张氏宗祠位于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槐花弄14号,紧邻张人亚故居。堂号“孝友堂”,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族人元臣、楚玉等创建,道光年间(1821~1850)镇海知县郭淳章为祠记。坐北朝南略偏西,占地1027平方米,由正院和西侧院组成。正院为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戏台、正厅,厢房分列左右。西侧院为面阔五间一弄余屋。清末民初,张人亚堂兄张范和曾在宗祠开设霞浦学堂,张人亚幼时在此就读。

44.jpg

  霞南张氏宗祠历史悠久,用材考究,做工细致,特别是戏台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四、 沈氏宗祠裕后堂

55.jpg

  沈氏宗祠裕后堂位于北仑区梅山街道梅中村里岙中路115号。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坐西朝东,占地325平方米,原有门厅、正厅及左右厢房。现存清代建筑为正厅,面阔五间,明间梁架五柱七檩,四架抬梁。正厅内保存有清光绪四年(1878)“裕后堂”木匾一块。裕后堂曾在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作为里岙小学校舍,2002年4月重修,2018年重建门厅。

  沈氏宗祠裕后堂正厅保存较好,建筑具有清晚期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