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 作为中国港口博物馆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落成开放一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宁波市公众考古活动基地授牌仪式在中国港口博物馆举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出席授牌仪式,标志着宁波首个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基地正式成立。
近年来,我国的公众考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公众参与考古活动的意愿十分强烈,希望通过参加各种考古活动来了解这一行业,并通过考古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使考古摆脱以往“自娱自乐”的学术困境,将考古成果转化成公众产品,使普通民众了解熟悉考古,将考古融入自己的日常文化生活,使考古这门相对“小众”的文化门类流行起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港口博物馆共同发起并合作建设“宁波市公众考古活动基地”,以普及考古基础知识,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青少年社会教育品牌,担负起构建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繁荣的责任。
宁波市公众考古活动基地设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内,主要由青少年模拟考古场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沉船修复展示室和港博图书馆等部分组成。
“青少年模拟考古场景”项目是通过模拟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一种亲自动手参与考古发掘的实习项目。通过专家对考古发掘过程的现场讲解演示,传授考古发掘的基本知识技能,参与者可以在现场体验到考古发掘的科学性、神秘感和成就感。同时,向青少年传递出考古并不等同于“挖宝”,而是有其专业规章及操作程序的一门科学。
模拟考古发掘现场建在中国港口博物馆A区四层社教活动区域,占地面积约35平方米,分成2个“探方”,其外立面按考古发掘探方中文化地层堆积形式复原建设。每个“探方”里填充了部分泥沙,其中放置了各种瓷器和陶器等,有完整的,也有残缺的。模拟考古发掘现场参照真实的野外考古场地情景搭建,其发现过程既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具备一定的专业性。
此外,除了参与现场模拟考古发掘,工作人员还将带领青少年参观“小白礁1号”等古代沉船的现场修复,了解科研人员开展出土(出水)文物科技保护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可在港博图书馆由老师讲课并阅读相关图书资料。
16日晚,宁波市公众考古活动基地举办了首次青少年模拟考古活动,来自全市的20名青少年在宁波市考古所专家的讲解、指导下,用手铲、竹签、毛刷等专业考古工具一层层地拨开泥土,找到埋藏在里面的宝藏,并做好记录和存放。通过模拟考古实践,使青少年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得以树立,并由此对考古发掘有更直观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