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简介| 组织机构| 政务公开| 大事记| 分馆| 文保
中国港口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
发布时间:2015-03-20 09:12:22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博物馆是人类收藏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也是最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中国港口博物馆自2014年10月16日建成开馆以来,得到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国家文物局、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欢迎,广大市民参观踊跃,社会反响良好。为了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发挥博物馆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我馆组织制订了《中国港口博物馆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对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览和公众服务等各项工作进行规划,力争2025年之前,将中国港口博物馆打造成为我国传承港口历史与文化、传播海洋文明的“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博物馆。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和数字化建设,突出特色,全面提升中国港口博物馆整体业务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推动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加大业务经费投入,加快藏品征集步伐,进一步加强文物和标本征集力度,建立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馆藏文物体系;以馆藏文物资源为基础,民间收藏文物资源为补充,坚持举办高质量陈列展览,不断引进国内外重量级高档次临时展览,满足广大市民和观众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坚持以馆藏文物和港口发展史研究为基础,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在中国港口历史、现代港口科技、探求港口未来、港口文物修复保护科技、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的整体研究力量,建立一支年龄与专业结构合理、在国际相关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坚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着力提升管理水平,推行和建立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稳步推进博物馆绩效改革和岗位设置工作,不断深化与国内外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加强数字化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推广工作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努力将中国港口博物馆建设成为集展示、教育、收藏、科研、旅游、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体现国际性、专业性、互动性、娱乐性的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大型港口专题博物馆。力争2年内正式获得“国字号”称号,3年内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10年内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三、实施过程

  (一)藏品征集

  藏品是博物馆研究、展示和教育推广等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中国港口博物馆将根据博物馆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现有馆藏基础上,确定藏品征集计划,加大征集经费投入,拓展藏品征集渠道,加快藏品征集步伐,力争在2025年之前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馆藏文物体系,馆藏文物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一些种类和专题的藏品处于国内博物馆前列,成为浙江省的文物大馆。藏品征集思路初步规划如下:

  1、加强与区有关部门的沟通,力争区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保障文物征集工作。

  2、进一步拓展征集渠道,开展完成新一轮与中国港口史发展相关文物、明清外销瓷、出水文物、船模、港口机械设施等实物和标本征集工作。

  3、在注重增加馆藏文物数量,填补当前馆藏文物体系缺环的同时,重点征集上级别文物,特别是一级以上珍贵文物,着力提升馆藏文物的质量和级别。

  4、力争5年内藏品总数达到1.5万件以上,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到1000件;2025年藏品总数达到3万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达到2000件。

  (二)藏品保护

  藏品保护是当前国内外博物馆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中国港口博物馆建设的一个重点。中国港口博物馆将在不断改善藏品收藏、展示环境条件的同时,积极推进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建设,以保证文物藏品的可持续利用。工作规划具体如下:

  1、充分发挥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共建的科技保护中心作用,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修复、分析、研究设备设施,建立设备更加先进、功能更加齐全的文物保护实验室、修复室。力争5年内,实验室设备总投资达到300万元以上,文物保护修复设备总投资达到150万元以上,具有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和开展各类馆藏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硬件设备。

  2、采用当前国际先进设备,改造展柜、灯光等展览设施,加强对温湿度、光源等微环境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对展览文物的保护水平。

  3、根据藏品保护要求,完善库房内部柜、架、箱、匣等设备,并对其进行灵活的设计和改造,建设满足文物存放安全特定要求的库房。

  4、制订藏品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展厅、库房藏品的日常管理。每年组织文物保护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对藏品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不断完善库房设备设施,加快推进文物库房的改造扩建,力争5年内建立设施先进、空间满足需要、功能布局合理、保存环境达标的库房体系。

  6、通过外部引进、单位培养、个人深造、聘请顾问等方式,建立一支专家型文物修复保护队伍。力争5年内,具有2名以上专职文物保护修复人员。有关人员均通过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并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7、加快申请文物修复保护相关资质,力争5年内具备可移动文物修复一级资质,全面开展馆藏文物的修复保护和分析研究。5-10年内,使馆藏文物得到全面的修复和保护。

  (三)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为公众服务的主要方式。中国港口博物馆将不断充实完善基本陈列,积极引进国内外重量级高档次临时展览。工作规划具体如下:

  1、及时进行基本陈列内容和展品更新,计划每5年对中国港口历史馆、现代港口知识馆、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北仑史迹陈列、“水下考古在中国”进行一次全面改陈,使展览内容更加充实,常换常新。

  2、加强与浙江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广州博物馆、香港海事博物馆等友好博物馆的交流,开展与台湾地区博物馆的文化交流,力争每年举办临时展览10个以上、巡展4个以上,其中包括全国性展览3个以上、进出境展览1个以上。

  (四)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提升博物馆展览水平的基础,也是提高博物馆在业界影响力的关键。中国港口博物馆将坚持科研兴馆的办馆理念,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以馆藏文物和展览研究为基础,积极推出一系列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推动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其规划如下: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术委员会职能,制订科研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推动相关学科建设,积极组织馆内研究人员申报和参与国家、省、市课题。

  2、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估、激励、管理制度体系,营造良好氛围,鼓励科研人员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坚持从每年业务经费中拿出5%的资金作为科研基金,用于资助科研人员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合理有效利用。

  3、深入学术研究,提升学术能力。编写《中国港口历史研究》,拟2-3年出版1期;编印《中国港口博物馆馆刊》,计划每年出版2期。

  4、10年内,力争培养10名科研业务骨干,完成5个以上的重点课题,出版一系列在学界有影响力的研究论文和5本研究专著,力争1-2个学科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中心。

  5、开展与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的教学科研合作。

  6、2016年拟合作召开首届中国港口考古学术研讨会;2018年拟自行召开第二届中国港口考古学术研讨会。

  (五)教育推广

  教育推广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中国港口博物馆将按照“三贴近”的指示精神,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多样性的综合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能力,为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市民素质,发挥职能优势和基础阵地作用。其具体工作规划如下:

  1、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专职教育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力争5年内,全馆专职教育推广工作人员达到10人以上。10年内,教育推广工作水平处于浙江省内领先水平。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使中国港口博物馆整体水平位于全省博物馆前列。健全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使观众在馆内得到全面、舒适的服务。策划开发一系列不同档次、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工艺品和纪念品。

  3、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博物馆在广大市民和观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日为契机,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推广活动。策划举办“港博讲坛”、“探古寻幽”、“流动博物馆”、“我与港博同成长” 、青少年科普活动、历史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社教活动和征文、影赛等宣传活动,拓展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推广活动的宣传方式。进一步加强与社区、企业、部队的合作,坚持深入基层举办巡展、展演展示和讲座等活动。不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构建合作共建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讲座、巡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知识教育和艺术熏陶。

  4、加强志愿者和中国港口博物馆之友的组织和管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积极性,组织他们在所在社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

  5、不断增强与报刊、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的联系,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式宣传网络,加强博物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6、积极组织开展博物馆观众调查,对展览、教育推广活动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7、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教育推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博物馆先进的教育推广工作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推广工作水平。

  8、力争5年内将中国港口博物馆申报成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年内申报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六)数字化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港口博物馆将进一步完善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推动重要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文物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和传播普及工作。具体工作规划如下:

  1、进一步完善我馆数字化博物馆系统核心数据库。力争在5年内将所有的文物信息登录到文物藏品信息库内,同时形成常态机制,做到新入藏一件文物,藏品信息就增加一项;加强展览数据库的建设,每个展览从签订展览合同、文物点交、布展和展出以及撤展等各个环节,均进行数字化记录,形成的数据及时登陆到展览数据库中;加大专题数据库建设力度,力争5年内将我馆现有相关的文字、图片、档案、实物和音视频等资料数字化,形成相对比较完善和权威的中国港口发展历史专题数据库。

  2、进一步完善我馆对外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整合现有信息发布渠道,包括网站、微博、信息公告屏等,集中进行后台发布,做到一次发布所有的渠道均能反应;提升现有发布平台水平,对网站进行较大规模的改版,提高网站的灵活性(前台和后台)、专业性、实用性和美观性,打造国内文博系统最优秀的网站系统。建设信息公告屏信息发布管理系统,改变现有的手工逐条发布的现状,实现信息公告屏动态发布图片、文字和音视频的综合发布平台;增加蓝牙展览信息发布系统、智能手机自助导览系统、多媒体互动展示系统等一批旨在进一步提升为观众服务的数字化系统;进一步完善现有多媒体资料室的软件系统,不断更新观众查询的数据,改善使用界面,提高多媒体数据播放的速度,改造已落后的计算机硬件,以大幅提升观众的体验质量。

  3、进一步推动我馆数字化博物馆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效率。在全馆范围内形成自觉使用和依靠数字化博物馆综合管理系统的习惯,以便较快的发现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对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

  4、不断完善我馆数字化博物馆系统。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化博物馆系统的经验,结合我馆的实际功能定位和需求,建立数字化系统,并将其与新馆数字化系统有效整合,将其打造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数字化系统。

  5、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国家、省市和我馆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开展几个课题研究,力争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制约我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掌握一些关键技术,同时将这些课题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馆的数字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港口博物馆将大力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多层次、多渠道招聘和培养优秀人才,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塑造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以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管理和研究水平,不断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陈列展览,提升教育推广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具体工作思路规划如下

  1、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中国港口博物馆事业发展需求。5年内,每年引进或定向培养1-2名博士,2-3名硕士。5-10年内,力争硕士以上人员所占比例达到全馆在编员工总数的50%以上,博士以上人员所占比例达到全馆在编员工总数的15%以上。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结构处于国内博物馆前列。

  2、加强人员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业务和研究人员参加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人员业务素质和研究水平,重点是加强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培养。10年内,力争使高级、中级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分别达到全馆专业研究人员总数的25%和50%以上。

  3、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对方博物馆进行中长期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我馆业务及管理工作水平。

  (二)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港口博物馆将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推行和建立理事会制度及一整套绩效评估办法和激励奖罚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服务。

  1、推行和建立中国港口博物馆理事会制度,进一步推动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决策和建设中,从而强化博物馆的公共性、增加管理的公开透明度,促进其公共职能的深度实现。

  2、根据博物馆当前实际情况,组织馆内相关部门,借鉴国内外先进博物馆的管理经验,制订文物收藏、研究、展览、教育推广、人事管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以进一步规范博物馆各项工作。该工作计划在2年内完成。

  3、稳步推进博物馆绩效改革和岗位设置工作,促进博物馆工作效率的提高,着力建立一支团结高效的行政和业务工作队伍。

  4、坚持实行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努力选拔和培养一支廉洁高效、风清气正的中层干部队伍。推行干部年轻化,力争5年内使全馆中层干部平均年龄在40岁以内。

  5、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不断提升我馆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增加经费投入

  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博物馆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为辅等多途径筹措经费的机制,大幅度增加博物馆投入。

  1、进一步明确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把政府投入做为保障博物馆经费的稳定来源。加大事业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各种事业正常进行。

  2、通过确立博物馆的免税资格和相对灵活但合理的收入使用权,鼓励博物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创收机制,加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开展特展创收、开展资源创收、开展服务创收等,一方面增加博物馆自身的创收收入,保障博物馆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激发和增强博物馆的活力。近期任务是使港博文化运营公司尽快走上正轨为博物馆发展提供一定的经费补充。

  3、充分发挥港博理事会理事的作用,向社会尤其是港航企业募集部分发展资金。其资金可用于的博物馆领域包括文物捐赠、购买藏品、展览活动、出版图书、文物修复、学术活动、设备添购、图书资料购买、广告宣传、新闻发布会、日常管理经费等。出资者可按法律享受税收优惠。

  4、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坚持勤俭办馆,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博物馆。

  (四)利用政策支持

  1、2010年12月10日,北仑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出仑编〔2010〕46号《关于成立港口博物馆的通知》。明确港口博物馆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下属公益一类全民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相当行政副局级,经费形式为财政全额拨款。

  2、2005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布《博物馆管理办法》;

  3、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4、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公布《博物馆条例》。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201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