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展览| 临时展览| 数字博物馆
港口与影像 III:口岸的回响

  “港口与影像”第三期项目以“口岸的回响”为主题,从艺术家委任实践出发,借助展览与出版的策划,思考“口岸”作为地理、交通和文化生产的空间,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中的变迁。本期项目邀请了6位活跃在影像创作领域的青年艺术家——陈荣辉、王翰林、孙海霆、宋天琪、程新皓和刘雨佳——分别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山东港口、丹东、哈尔滨、昆明和昆仑山/边疆宾馆的不同议题展开视觉化的探索。

  本期展览和出版的逻辑围绕口岸城市(区域)在历史和当下的对话,以相隔百年的两个时间和空间框架所展开: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之时,通商口岸作为近代中国条约体系塑形之下的产物,成为中国近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节点,并与更广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构、航运和铁路系统扩张和民族主义产生联系;二是21世纪初的当下,在“一带一路”倡议,“自贸港”协议等开放措施的制定下,口岸城市(区域)作为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通过更新经济和地域文化,将地区、国家和全球贸易连接在一起。

  此外,考虑到持续不断的疫情对于中国与国际之间交通运输、旅行带来的影响,本期项目亦希望借助艺术家们对当下口岸的“描摹”,关注疫情及其政策对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影响。

  关于“港口与影像”计划

  “港口与影像”计划由视觉艺术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与中国港口博物馆于2016年共同发起,其初衷是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截至2022年,“港口与影像”计划共先后委任21位艺术家就中国和日本共20个港城和口岸(区域)进行创作,在中国港口博物馆每两年的展览和出版计划之外,该计划在过去6年内借助广泛的媒体人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回应和讨论,一方面持续关注与港口相关的文化和创作实践,另一方面不断反思和拓展委任的方向和逻辑。

部分展品:
展厅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