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其本质就是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新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是这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保护和管理好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既是运河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守护运河城市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运河城市在新的发展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现实诉求
尽管中国大运河已成为世界遗产,但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现状依然严峻。自20世纪后期起,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文化生态受到冲击,个性特色逐渐消失。在这一进程中,代表着城市文化记忆的传统建筑大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高层建筑群、绚丽多彩的城市花园,城市建筑形象千篇一律,城市固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大量流失。城市商业过度开发,不同程度扭曲了遗产的本真性现象时有发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大运河城市正经历着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转型期,人们开始关注本土文化的问题,关注自身生存的文化基因,关注城市历史的精神价值。城市文化的自觉意识日益凸显。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激活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与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灵魂。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是运河人家世世代代累积的成果,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维系一个城市共同记忆的情感纽带。大运河城市是中国城市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就是对运河城市历史文化生态的完整性、原真性、安全性的守护、传承和发展。
二、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多重交织
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多重利益的交织,如何协同、制衡各方利益,需要我们自觉深刻地了解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认识大运河城市的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它主要以精神状态为存在形式,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事实上,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爱德华·泰勒),指向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当然,文化加了“资源”一词,往往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时间性(历史)、可资利用性(创造新价值)等含义。换言之,文化资源可用于指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对当地文化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就是一种全民共同拥有的社会财富,它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中国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十分丰富。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有不同的类型,如果我们要对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分类。从意识层面上说,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所蕴藏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内涵是多层面、多方位的。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吸纳了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文化精华,至今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从日常生活形态来看,大运河文化分布的地域辽阔,呈带状形空间分布,是南北区域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当然也是运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从衣食住行发展出复杂多样的方式,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凸现了运河人家丰富的生活情态和别具匠心的创造力。不同的文化资源,丰富了运河文化,使得运河文化资源的来源具有了多样性,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促进了运河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运河世界遗产是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具体而言,“大运河遗产,包括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近代以来兴建的大运河水工设施,凡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属于本办法所称的大运河遗产。”(2012年《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对大运河世界遗产的表述是“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在这些明确阐述的“大运河世界遗产”中,显然还包括依附其上或承载于斯的更具广泛意义的文化资源,诸如水利工程技术、建筑技艺、手工文化、民间故事、历史演义,以及与运河人家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宗教礼仪、节庆风俗、语言文学、音乐歌舞、曲艺杂耍、商帮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遗产同样需要我们保护与管理。没有这些文化资源,剩下的只是苍白的没有故事、没有精神、没有人文意蕴的“躯壳”。
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保护是管理的目标,发展是管理的方向。管理(Manage)是指在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其本质指向目标、协调、组织机制、人的因素四个维度。大运河世界遗产管理是以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活动;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过程中,复杂因素的统筹协调是管理的基本功能;并且,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标及功能,需要建立严格、有效、易于执行的法规制度,以及与之相契合的严密、高效、权威的组织机构;在实施保护与管理的过程中,人是根本的因素,通过监督、培训、奖惩等方式予以管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世界遗产仅仅保护是不够的,应该先保护然后再规划可持续发展,保护是首位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一直以来,对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创新整合,在传承运河城市文化精神和构建多元文化格局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就是对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继承和景仰,是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大运河城市是一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大运河始终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不断积淀形成了城市历史的优良文化传统,并以其博大的胸怀、独立的文化品格面对世界,融入到国际文化视野中,为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当代运河文化经济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人类积累的一切文化遗产或创造发明成果,都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基础。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是运河两岸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劳动创造的成果,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将不断地面向未来,永续发展。
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世界遗产具有五大功能,即:“科学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启智功能和创作山水文化体验活动的功能。”应当“努力在保护、可持续性和发展之间寻求适当而合理的平衡,通过适当的工作,使世界遗产资源得到保护,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做出贡献”(2002年《世界遗产布达佩斯宣言》)。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服务民生的文化产品,即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从而实现其当代价值。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文化资源,发展运河城市的文化产业,需要运用运河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整合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文化资源的再造力和生产力,创造性地构建当代运河城市文化。
不必讳言,市场经济实现了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并为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其实,当我们把历史文化视为一种资源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隐含着一种经济学观点,即将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置于社会经济层面来认识,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寻其价值实现的科学途径。
我们必须指出,一种文化资源价值生成是一个系统作用的结果,文化本身就应具有其完整性、原真性,尤其作为世界遗产的历史遗存更是如此。大运河世界遗产是与其环境共生的,只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它才是真实的存在形态,并且具有最大的价值可能性。如果丧失所依托的人文及自然环境,将原有的文化生态打破,只是空间上的简单移植、复制,其价值含量必将消损,甚至彻底丢失。不管市场如何变化,要使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持久的价值,就需要保持比较完整的存在形态。当历史文化资源被转化为可资消费的文化形态,人们对其最大预期就是“原汁原味”。在一个多元的时代,人们尊重的是文化的差异性,是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同时,有必要指出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仅仅是经济价值,市场之于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是有边界限制的,它不可能将任何历史文化资源都生成直接的经济价值,那些未能转化成直接经济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样具有价值。
对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管理,就是要妥善协调好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历史文化资源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如果没有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等文化资源的保存和完善,就不可能有旅游业的兴盛。因此,保护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为城市产业转型创造条件。妥善解决好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价值。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必须从整体着眼,从本源起步,正确理解和把握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特有属性。
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区域市场的竞争,重视文化资源生产的区域化发展,强调文化资源所属地区、所属民族、所属国家的优先占有权和优先使用权。我们应当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上,进行大运河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大整合。区域化发展能够促进和实现多种资源群最优配置,互为呼应、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域集群,合理布局城市产业结构,降低文化生产成本,构建运河城市地缘优势,从而形成城市间的竞争合力。
在对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有序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以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贯通全程,文化资源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知识、智力及其融合程度。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资本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智能资产的结构决定。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的灵魂,也是文化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永远的灵魂。通过人的智力运作发挥知识的创造力,在文化产业运行中不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从文化生产的普遍规律而言,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生成必然与其创造性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我们越是能进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就越能实现其价值。总之,大运河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提升运河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环节,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选择。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