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角山西坡木构及脚手片遗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2012年上半年对莫角山遗址西坡的发掘,证实莫角山与姜家山之间在良渚文化时期即有一条河沟相隔。为了解该河沟的地层堆积及莫角山西坡的边界与建筑过程,工作人员在原发掘区的北部和南部又进行了新的发掘,发掘迄今共揭露354平方米。
发掘区内良渚文化晚期地层之下发现大片草裹泥垒筑的河岸,经过钻探,发现该层草裹泥在莫角山西南坡普遍分布,部分叠压于良渚文化河道上,反映了莫角山向西扩建并对河道重新规划的过程。草裹泥呈块垄状分布,从各块草裹泥的叠压关系来看,其堆筑顺序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在发掘草裹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各小块草裹泥尺寸和重量、制作和捆扎工艺、垒筑方式等进行了重点观察和研究,可基本还原草裹泥的制作过程。 在草裹泥之下还发现木构及竹编遗迹一处。木构遗迹呈大致东西向的长条状分布,木桩底部削尖,插入原河道淤积土中,顶部则以榫卯结构架设水平分布的横木,木桩下部在当年的淤泥地面发现有用竹子编成的大块垫片,与现在建筑施工所用的竹编脚手片十分相似,应该是当年施工时起到方便行走和加固的用途。木桩的上面当时应该铺有木板,推测该遗迹是当时从莫角山通往西南侧河边的栈桥码头,当这一码头废弃时,顶部的木板被拿掉,然后用草裹泥进行了填筑加高。 在发掘中,工作人员对草裹泥和竹编遗迹进行了有机质的现场应急保护处理,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已选取保存较好的草裹泥和竹编遗迹作整体切割,回室内作进一步的保护处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闫凯凯 陈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