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闸,位于长江下游南岸,镇江城区西北古代通江运河上。该段运河史称大京口,是江南运河的主要入江口。元《至顺镇江志》载,“京口闸在城西北京口港口,距江口一里许,莫究其所始。唐撤闸置堰,开元中(713~741)徙漕路由此”;“宋嘉定八年,郡守史弥坚《濬渠记》云:沿渠而闸者五:首曰京口闸,次曰腰闸,又其次曰上中下三闸,海潮登應,则视时节次第启闭,以出纳浮江之舟。”;清《丹徒县志》载,“京口港在城西北江口京口闸下”。而至民国年间江口河段被逐渐填平,1929年在原河道线路上筑成马路,取名中华路。
2011年,镇江市政府启动了“中华路旧城改造工程”项目。2012年8月,由镇江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京口闸遗址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经过5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先后揭示出了明清京口闸的东闸体、码头、石岸、道路、碑亭等遗迹。
一、明清京口闸遗迹
位于镇江市区中华路鱼巷口东侧,西距中华路约4.6米,北临长江路约180米;平面大致呈“八”字口,南北走向,北通长江,南接运河。此次考古发现的为京口闸东侧一半。
明代京口闸东闸体,距现地表深约2米,距清代闸口向东位移3~5米。闸体现存闸墩、绞关石及上、下裹头局部。闸墩,呈长方形,东西走向,残高0.32米,墩体用块石交错叠砌成矮墙,内填黄土夯实,现残存二层。绞关石,残存一根,位于闸墩之北约0.25米,呈方形,底端斜向插入闸身,两侧设方形穿孔。
清代京口闸东闸体,距现地表深约1.8米,是在明代闸体的基础上加修而成,长约79.3米。由闸口、迎水、雁翅、分水、裹头几部分构成。闸口,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6.6米、东西宽约9.6米,深6.25米,其上设有闸身、闸槽、闸底石板、闸墩、绞关石。闸身,用规整条石块交错叠砌,砌法有“一顺一丁……十顺一丁”;顶面石凿有燕尾槽,并由铁锔扣固定,石与石上下之间采用糯米汁作黏结剂;顶面石一侧凿有栏杆所用圆形或方形孔槽;闸身自上而下第四层石块起略收分;高度约6.25~6.7米;闸身东侧为夯土,出土有清代早期青花瓷片。闸槽,平面呈“凹”字形;宽0.29、进深0.22米。闸口底部铺设石板,总长约25.6米,剖面呈“人”字形缓斜坡状,闸槽处最高,南北两端略低。绞关石,有两根,位于闸槽左右两侧,底端斜向插入闸身,设圆形孔,长1.17、宽0.44、厚0.16~0.2米。东闸墩,与闸身垂直,平面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墩体用块石交错叠砌成矮墙,内筑黄色夯土,现残存3~4层,残长6、宽3.8~4.1、高1.04米。
上迎水,位于闸口北侧,平面北宽南窄,呈梯形,由上雁翅、上裹头组成。上雁翅长25.5、宽约22米,上裹头长11米。
下分水,位于闸口南侧,平面呈北窄南宽的梯形,由下雁翅、下裹头组成。下雁翅长9、宽约14.8米,下裹头长6米。
二、明清时期石岸遗迹
明代石岸,其北岸与上裹头相接,南岸与下裹头相接,并继续向南、北延伸;采用不规则块石交错叠砌,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岸内侧填夯土,外侧底部设木桩挡护。
清代石岸,分早晚二期。早期是在明代石岸的基础上加以修筑沿用。
晚期,北岸与码头遗迹北墙西端相接,南北走向,揭示长度约2米;采用不规则的块石交错叠砌,自下而上逐渐收分,岸内侧填夯土,外侧设木桩挡护。南岸与下雁翅相接;采用石岸和木桩板墙两种方式:石岸,砌筑方式与北岸相同;木桩板墙挡护,即用木桩深入土内,木桩空隙间用木板横向叠加成墙,内侧填夯土,揭示长度约6米。
三、清代码头遗迹
与上雁翅相接,呈长方形,东西向;东西长11米,上口宽2.5、下口宽3米,垂直高度2.5米;台阶,17层,倾角16°,每级台阶高约10厘米,采用褐黄色条石铺砌,条石长50~110、宽30、厚10厘米。底层台阶外侧,用梅花式排列的杉木桩挡护,桩径12~20厘米。
四、道路遗迹
明代道路,位于明代闸墩南北两侧,呈南北走向,残长约40米,残宽约4米;道路采用小石块东西向铺设一层,路面整体东高西低,路面中心微隆起,其东侧隆起较高呈馒头形,使两者之间自然形成淌水槽。
清代道路,位于闸身东侧,长与闸身相等,宽约1.5米,厚约0.03米,为土质路,路面含煤渣,断面有明显的百叶层迹象。
五、清代碑亭墙基及龟趺座遗迹
位于上雁翅之东5米,打破明代石路遗迹,平面呈方形,边长约3.2米,采用规格大小不一块石立砌;其东南角留有一块方形磉板,中有柱洞;在碑亭中央趴窝一尊石质龟趺座,龟首面向西侧,体长1.5、宽0.86米,龟背设有长方形碑座。
六、 遗物
京口闸遗址工地出土的遗物标本数百件,时代跨度从北宋至民国时期。主要有福建建阳窑黑釉瓷、江西景德镇青白瓷、枢府卵白瓷、青花瓷、甜白瓷、冬青瓷、粉彩瓷,吉州窑黑瓷、绿釉瓷,浙江龙泉青瓷以及少量河北磁州窑白底褐彩瓷等日常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器类有碗、盏、碟、炉、粉盒、玩具瓷球、瓷鹅、储蓄罐、四系罐、铭文砖、钱币等。另出有瓦当、滴水、砖饰等建筑材料。尤其出土的元代祭祀用品卵白釉瓷凤凰、麒麟、缠枝牡丹纹双耳扁瓶,孔雀蓝釉贴塑龙纹三足炉,青花海水龙纹、云龙纹三足香炉,其造型硕大、工艺精湛尚属少见,尤为珍贵。
七、文化价值
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是江南运河的起点。镇江段运河跨岗阜丘陵,为江南运河之屋脊,是历代运河治理的重点河段。京口闸是古代江南运河第一闸,是重要的标志性水工设施。
北宋元符年间由曾孝蕴主持修筑京口澳闸,京口闸为第一道闸。所谓澳闸,就是集复式船闸与蓄水设施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复式船闸包括京口闸、腰闸、上闸、中闸及下闸等5座水闸,组成一组四级船闸。同时,还在近旁开挖积水澳和归水澳,用以调节船闸水位。澳闸兼有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等多种功能,它集唐宋船闸之大成,成为中国运河史上的一大杰作。
此次考古发现的明清京口闸遗址,脉络清晰,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气势宏伟,是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
(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