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 捐赠展示| 藏品数据库
璎珞村,五代明州“桃花源”?
发布时间:2013-08-15 14:12:04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图为馒头窑。(李岩宏 周建平 摄)

  保存最完整的五代“馒头窑”、东汉时期的夫妇同穴合葬墓以及罕见的料珠、琉璃耳珰……昨日,记者在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沿线抢救性考古与发掘项目现场了解到,该工程沿线全长23.45公里,涉及建筑用地范围广大,特别是站点和高架线穿越古代遗址和墓葬密集分布的山前丘陵地带。为保护文物古迹,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仑博物馆,从4月起对北仑区霞浦街道的朱塘村和大碶街道的璎珞村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完成勘探面积10万平方米,发掘700余平方米,发现了3座古代窑址和9座古代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据介绍,从朱塘村和璎珞村出土文物看,早在东汉此地就有人居住,时代跨度从东汉早期一直到唐、五代。在朱塘村地块发现的地层堆积状况有助于了解古代的人地关系,底部的淤沙层、蚌沙层和出土的半石化蚌壳,说明在远古这一带是海洋的世界;而中间的土层已演变成棕褐色和红褐色土壤的堆积,未发现人工制品说明在形成陆地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里没有人类活动。上部的棕黄色土层和黄灰色土层,分别出土了青瓷器和青花瓷器,表明至少自晚唐(公元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便开始在此繁衍生息,成为了理想的居住地。

  而此次考古,发掘文物最多最有价值的当属璎珞村。考古专家在该村发现了3座古代窑址,窑址保留非常完整,以1号窑为例,前有9孔挡火墙,后筑排烟道,窑室内有环形火道。专家表示:“这些窑俗称馒头窑,建于五代吴越时期(公元907年至978年),是宁波地区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时代较早、用途明确的砖瓦窑。宁波以前发现的窑多为烧瓷器的龙窑,而这馒头窑原是专门用来烧砖瓦的。可以看出,五代时的砖瓦窑技术已非常成熟,尤其是9孔挡火墙的运用,将柴禾区与垛砖区分离,9个孔能将火焰均匀散布到砖瓦上,这一技术直到现在的农村土窑还在应用。”因为这些古窑有助于了解当时砖、瓦制造工艺和窑作技术及其制度,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整体搬迁最完整的1号窑。

  璎珞村还发现了9座古代墓葬,年代分别为东汉早期(公元25年至75年)、东汉晚期(公元132年至189年)和唐代晚期,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是一座东汉早期的夫妇同穴合葬墓,该墓为近方形砖椁墓,墓室长3.12米,宽3.08米,深1.24米,室内的木棺和人骨已经无存,随葬品基本两两成对,计有釉陶罐、陶杯、铜镜、钱币、铁刀、砺石、料珠、琉璃耳珰和银戒指等16件(组),这些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东汉早期的墓葬制度、丧葬习俗、对外贸易和手工技艺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据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从发掘出的文物可以推断出从东汉早期到五代,璎珞村一带宁波先人的生活状况。夫妇同穴合葬墓没有铭文,说明他们并不是贵族,但陪葬品却较丰富,看得出是殷实人家,尤其是连珠云雷纹镜、博局蟠螭纹镜以及琉璃耳珰都是当时的奢侈品;再看馒头窑,烧的砖瓦是供村民盖房用的,而能盖砖瓦房的都是当时的“能人”,而璎珞村地处交通要地,是联结北仑和宁波的一个交通枢纽,说明当地五代时有不少人“发家致富”,盖起了新砖瓦房。据了解,五代时期中原板荡军阀混战,而璎珞村却远离战火,成为当时的“桃花源”,古代先民在此耕种定居,发展交通商贸,过着相对较和平富裕的生活。

  宁波日报: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