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 捐赠展示| 藏品数据库
关注社会公众需求是展览策划成功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2-09-20 19:19:09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公众应该包括入馆参观的观众以及潜在的观众。作为博物馆人,必须研究、了解公众的需求,才能做到展览策划与服务工作有的放矢。由于年龄、职业、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任何一个陈列展览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博物馆制定系统的临展规划,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活动。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湖南省博物馆精心策划了“馆藏原创系列”“区域文明系列”“民俗风情系列”“书画艺术系列”“西方文明系列”“名人大事系列”,以达到满足不同社会公众需求的目的。

  关注公众需求,贵在常年坚持。对社会公众需求的调查、研究不是某一个展览、某一类展览或者某一年展览可以完成的,一定要有专门针对本地区量身制定的公众调查、研究方案,并积累大量数据为基础。必须具有一定“量”的沉淀才能研究分析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需求。湖南省博物馆为了能够获得真实的观众需求,坚持每次新展策划前都对历次展览中的观众留言做仔细分析,将他们的需求与意见融入到展览策划之中;坚持每次新的临展举办期间都会斥专资进行观众调查,观众的意见与心声将成为以后展览策划时新的依据与参考。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但做到一次次常年坚持是很难得的。同时在一线工作的安全员、验票员、讲解员、教育推广人员,他们对观众的要求和愿望的了解远远超过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每次展览策划时,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也是不容忽视的。

  把公众需求落地实施,需要配套的体制、机制保障。为了确保公众需求能在展览操作过程中准确、有效地落实下去,湖南省博物馆在临展策划与运行上,制订了相关配套的体制与机制,实行了策展人制与项目制。我们的策展人制与西方博物馆的策展人制有所不同,但得其精髓。策展人制的本质是通过对藏品的深入研究,根据社会需求策划出既受观众欢迎又有学术含量、主题鲜明、内容健康的陈列。我们在展览实践工作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策展理念与操作模式。

  策展人制要求策展人不仅需要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本馆藏品了如指掌,也应对国内外的同类藏品有所了解,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策展时才会游刃有余。同时也要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此外,策展人还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要能将相关的研究和理念传达给自己的团队,使之成为共同的理念,再培训导览员,并在新闻媒体上给予很好的宣传。

  展览一经审议批准立项后,策展人就是项目负责人。在操作实施上,陈列展示是一个系统工程。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整合全馆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教育活动、宣传推广(含本馆网站)、文物保护、开放接待、安全保卫、产品研发等各项业务人员力量,组建一支项目团队,明确分工,同步开展工作,协作共进,并结合考核奖惩制度,使核心团队形成利益相关体,各工种之间的隔膜自然消除,内部既有明确分工,又密切配合,共同讨论,达到各子项之间的无缝接轨,设计能充分领会策展人的展览意图,并能贯彻到各子项设计中去,强化了展览的整体感,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确保服务观众的理念在各项工作中贯彻实施。

  研究同类题材展览,注意展品诠释。“关注公众需求”绝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落到实处。就某一个具体的陈列展览而言,由于展品种类、展览主题、举办时间等局限,总是需要确定社会公众中某一最佳目标群体。明确服务群体之后,在展览策划上才好精心设计,在展览的框架搭建、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方面才好为目标观众量身定做,服务才有方向,才能更人性化。

  以2011年12月底至2012年4月初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大型特展“佛光里的神秘西藏”为例。由于这批展品十分精美、珍贵,先后在日本、台湾、湖北、河南9家博物馆进行了巡展,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我馆计划举办时间段是在跨年期间这一特殊时间段,在策划之初,考虑到在校学生年末需要准备期末考试,寒假需要回家过年等因素,这次展览的主要目标观众群并没有锁定为学生;二则这批展品主要与藏传佛教有关,年龄小的也难以理解和引起兴趣,因此观众群体主要确定为成年人,尤其是对西藏风情充满兴趣、向往的人们,以他们为主要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明确后,需要提炼展览的主题。展览主题的选择不是策展人主观臆创,必须建立在对藏品的深入研究,结合社会需求提出的。展览主题应该是把观众导向积极向上的一面,不是一味迎合观众需求。展览主题就是展览的灵魂,其作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电影,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要做到这点,需要策展人通过对展品及展品所在的时空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提炼出主题。为了确保目标观众群体能够看懂展览,了解藏传佛教的基本情况、艺术成就、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我们查阅、研究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举办同类题材的展览情况,并阅读了大量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观众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等,确定了展览的主题、框架结构、展示风格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在展品选择上,每件展品的选定,都是从不同角度诠释主题或烘托主题,所以只要观众看懂每件展品,感悟每件文物的内涵,便也能得出与策展人相同的主题观念,从而引起心灵上的共鸣。由于大部分观众到博物馆来参观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开拓视野,还是为了欣赏美的艺术品。因此,在展品选择上必须注重艺术性与代表性并重。“佛光里的神秘西藏”这批展品在国内外巡展多站,都十分精美。为了更好体现藏族人民的生活风情,弥补展品的不足,专门赴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挑选了十余件文物,并注意了其造型与艺术性,不仅满足了展览内容的需求,从藏民的饮食、衣饰、陈设、娱乐、医疗等方面诠释藏传佛教对藏族人民的影响与藏族人民虔诚的精神信仰,在展品欣赏性上也与原展品保持了一致。

  为了确保观众看得懂,在展品诠释上,我们首先研究每一件展品,尤其针对各类造像、唐卡、法器这几类文物,由于藏传佛教本身体系复杂、教义深邃难懂,很容易让一般观众抱怨看不懂而导致走马观花。为了确保观众不仅愿意停留下来看展品,并可以看得懂,我们把这几类展品进行了研究、归类与组合,例如涉及不少不同教派的传教人物,结合藏传佛教的几大教派发展传承历程,分类介绍他们对藏传佛教的传播与成就;针对众多的佛造像,按照功能、职责分为佛陀、菩萨、金刚、护法、佛母、度母6类,首先介绍他们在藏传佛教中的职责是什么,然后介绍他们的艺术风格与成就;并请教了多位藏传佛教专家绘制了藏传佛教众神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帮助观众大致了解复杂的佛像之间的关系。针对众多法器,我们也是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组合展示,并辅以使用图示,说明不同法器的使用场合与功能。有关寺庙、佛塔、佛经等展品也是采取分类组合方式展示,使得观众虽然不懂藏传佛教,但都能看得懂展品,看得懂展览策划意图。在文字说明上,尤其注意了尽量避开佛教术语,以通俗化语言进行表述。

  在表现手法上,不仅让观众看清文物的表象,还要揭示其内涵,以及背后的故事,将历史文物置于其所在的时空之中,与之相关的礼俗、典章制度及故事等托盘而出,展品不再是孤立的一件物品,而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片段,犹如向观众展开一幅历史风俗画卷。展厅整体氛围风格上注意神圣与庄重结合,注意紧靠展览主题。

  为提高观众兴趣,加深参观印象,在教育活动安排上,注重丰富性、互动性与趣味性。除了安排免费现场讲解外,还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趣味活动吸引观众积极参与,例如针对家庭观众设计了“亲子家庭日”、“多彩唐卡SHOW”活动;针对“驴友们”设计了“我眼中的雪域圣地”活动;针对春节观众推出了“新年祈福”活动;针对普通观众举办了“乐听会”、视频欣赏区、拓展阅读区等。

  在宣传基调上,我们也注意避免“宗教性”报道言语,注重生活性、风俗性,注意引导“人心向善”风尚。

  由于本展览坚持了“关注社会公众需求”的理念,并在整个展览操作过程中注意了落实。“佛光里的神秘西藏”展览取得了预期效果,受到了同行与社会公众的认可。观众调查数据显示,本展览为近五年来临展观众参观满意率最高,首次突破了80点,高达81.17,观众感知质量为84.53,观众忠诚度达83.25;对展示方式的评分中,“展示内容”高达8.66分,展示形式为8.63分,展品说明牌为8.46分。同行也予以高度评价,如文先国先生在《中国文物报》撰文评论时说,此展览“在我这二三十年参观过的数百展览中,主题内容与形式特点相得益彰,自然而然让我留下如此记忆的,这个算罕见。在博物馆基本陈列免费开放的今天,虽然这个临时展览收取30元的参观费,但参观者照样摩肩接踵,因为展览那神秘的表现,真的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