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个考古课题组日前宣布:在北海市合浦县出土的一个古码头,成为史书记载中“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物证―――
世界上最古老的码头
这个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码头,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城东北13公里的古城头村。毗邻北部湾的合浦以出产珍珠著称。古城头村地理位置独特:从通往北部湾的干流南流江分流的周江,分流点在不到两公里外,流经村子西面。周江古河道尽管早已干涸壅塞、长满作物,但仍能辨出河道痕迹。村里有一座文物工作者上个世纪60年代发现的大浪古城,呈正方形结构,边长220米左右,城墙及城池(护城河)清晰可辨,东南北三面城池均为人工开挖,西面直接利用周江。古城年代不可考,因为在颓废的城墙上发现修建的明墓,当年在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笼统地称为“明以前”。
古码头出土的地方,为大浪古城的正西方向,也就是面临周江一方。记者看到,在考古开挖的一个长20米、宽10的探方内,古城的西门在东南角露出轮廓,从西门往北走,是弧形的平台,有三级台阶下水,与平台台阶相连的船埠(供卸货及人员上落,也即码头),长约8米,呈弧形伸入河道最宽处5米。在船步的西南背水处,考古人员发现两个相隔1米、直径20厘米的柱洞,从其中一个残留的木屑判断,应为当时固定船只所用木桩留下。
古码头埋在一片茂密的竹木林中。古城头村村民每日从这片爬满野藤荆棘的林子旁经过,不知道身边就是先民从海洋走向世界的起点。
在大浪古城还有更激动人心的发现:从土质分析和采集到的大量陶片可知,古城只有西汉和明以后两个时期的人类活动遗存,中间有1000多年漫长断层。在正方形的古城中点的探方内,从西汉文化层中出土了砺石(磨刀石)、建筑石构件和泥质陶片,这些陶片的几何纹饰纤巧繁缛、拍印清晰,与东汉墓甚至西汉晚期墓所见迥然不同;在探方底部,发现22个完整的柱洞,几乎排列成对称的两组,间隔约4米,洞内大都含有炭屑、夹砂陶片或卵石垫底护边,考古人员判断是港口的配套设施―――一种类似于“望楼”、用于了望、报警、报时的干栏式大型建筑。
聚讼纷纭的“海上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前,一条由北部湾抵达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把中国和世界连在一起。这条中国最早的国际贸易航线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何处是其始发港一直聚讼纷纭。由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勃兴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这种争论更呈白热化。一言以蔽之,谁争到了始发港,谁就拿到了一张“城市名片”,给城市增添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来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史自此还矣。”
这段关于西汉中期前后的文字,是“海丝”的最早记载,文中的“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已程不国”,经专家考证,一一与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的城市对上号。
“海丝”成为文化热点,始于1985年。一批专家、记者循汉书等史籍记载的路线,对亚非欧多个国家进行一次大规模考察,被媒体广为报道。中国走向海洋的历史不仅国内关注,而且为世界瞩目。近年来,泉州、宁波、广州、徐闻等地为论证当地为这一航线的始发港,不惜重金相继召开全国性、国际性研讨会,组织专家考察,邀请记者报道。泉州的论证会,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和支持。2000年8月,广东省组织“著名的文史学家、地理学家、海洋学家、文化学家、作家和记者”一行20人到徐闻考察始发港,媒体进行轰炸性的密集报道。2001年12月,宁波邀请50多位研究“海丝”的专家召开“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国际研讨会”,会后达成“宁波共识”:整合广州、宁波、泉州3地,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丝”几达沸点。
在一片热象中,《汉书》最早记载中的合浦显得有些冷清。在多少有些浮躁的氛围中,由广西文物工作队实施的古代“海丝”始发港调查课题悄然启动,担纲这一课题是专攻秦汉考古的广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昭明。
从2002年3月起,课题组先后步行和乘船从南流江沿岸考察,以确定古海湾的大致位置。熊昭明认为,汉书记载的“日南障塞、徐闻、合浦”3个始发港中,日南障塞现属越南,鲜见论述;徐闻无内河入海,交通不便,徐闻迄今发掘的汉墓,都是东汉时期的平民小墓,无西汉墓葬。相比之下,汉代合浦处于江海之交,南流江为干流,由合浦溯南流江而上,经鬼门关,进入北流河,接西江抵梧州再溯桂江而上,过秦始皇所修灵渠,便可沿湘江进入长江水系。这是一条沟通岭南与西南、岭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线,支撑着合浦港当时的繁荣。此外,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合浦汉墓群,有墓葬近万座,从已挖掘的近千座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琉璃、玛瑙等舶来品。就“海丝”的研究而言,无论是与同时期的徐闻,还是与对外贸易始于东汉的广州或盛于唐宋的泉州、宁波相比,在合浦寻找始发港所在地,其历史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从合浦现在的县城廉州镇始,课题组沿南流江对5处有“古城”
名称的地方作了实地考察。熊昭明认为,汉时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港口、城址、墓葬不可能单独存在,古城址应是寻找港口的入手处。目标最后锁定在古城头村的大浪古城。这个古城西汉时期人居时间仅100年左右,由于河道淤积和航海技术发展,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现在的县城廉州一带。
以历史之眼看历史
看过古城头村出土的世界上最古老码头的人们难免有些失望:
这个“大坑”(探方)里长8米、伸入古河道最宽处5米的土墩就是大名鼎鼎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码头?在许多人心目中,港口应是桅杆如林、万船云集才对。
熊昭明笑称这种想法只是现代人不切实际的想像。他说,“大浪古城”东南北三面为人工修筑护城河,西门码头与入海的古河道相连,当时制造技术限制,不可能修造艨艟巨舟,为避免风浪,港口不会直接建在海岸,而是建在连接海湾的内河旁,即使是唐宋时成为始发港的广州港、泉州港等,无一不是建在靠海的河汊。为正史所记载的“海丝”,从合浦出发通往印度、斯里兰卡,航程遥远,当时无论是航海技术还是航海工具,不可能像后人想像那样乘风破浪穿越大洋,而是基本沿海岸曲折航行,这也符合《汉书·地理志》中从出发到抵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滨城市康契普拉姆)航期长达1年左右、“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的记载。
西汉时期的人口也说明当时不会有“商贾云集,货如轮转”的繁荣。《汉书·地理志》记载:“合浦郡,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这78000多人分布下辖的徐闻、高凉、合浦、临允、朱卢5个县,合浦郡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数十个县市;其中几乎包括广西北海市、玉林市、钦州市全境的“合浦县”,人口最多在两万左右,在现在的合浦县地域内充其量只有两三千人,修筑4万多平方米的大浪古城并不容易,说明当时城中人口较为集中,应为当时的县治所在地。
熊昭明认为,以大浪古城古码头为核心的西汉文化活动区的发现,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合浦汉墓群已发掘的近千座墓葬,大部分为东汉墓,西汉墓比例很低的事实:由于南流江冲积造成的海湾淤积,西汉到东汉,当地文化活动区域向西南的海湾方向迁移,合浦县志记载每年迁移5米。对地质的分析表明,合浦县城附近的沙岗镇、党江镇一带,实际是冲积平原,现在这个人烟稠密的地方,在西汉时还是舟楫往来的海湾。
广西“海丝始发港调查”课题受到国内专家的关注。在长达1年多的课题进行过程中,中山大学教授、广东“海丝”课题组成员张镇洪,中山大学古地理专家金建民博士,广西博物馆研究员、秦汉考古专家蒋廷瑜等先后实地考察,与课题组进行了交流。
对目前世界上仅知的西汉时期港口遗址的发现,熊昭明流露出收获者的兴奋,认为它不仅为深入研究“海丝”本身,同时对中国航海史、对外贸易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他同时保持着科学家的冷静。他希望所有报道这一发现的媒体,多接触一下其他研究“海丝”专家,报道他们对这一发现的不同看法、评价和疑问。“科学结论是在不断的质疑、驳难中获得的,考古更是如此。”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