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 捐赠展示| 藏品数据库
泉州后渚港宋代海船
发布时间:2011-05-12 09:38:41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后渚港离泉州城约10公里,和稍大一些的现代港口相比,或许它是个不显眼的地方。但是,研究历史的人对它却格外兴趣,因为1974年在这里发掘了一艘足以见证中世纪刺桐港辉煌岁月的宋代海船,以致常有人误以为泉州港指的是后渚港,其实不然,后渚港只是泉州港众多支港中的重要港口之一。

  后渚港位于泉州湾内,宋为临江里,元为后渚浦,清属三十六都。它的西北面有桃花山的支脉为天然屏障,背山面海,可作了望台和防卫炮台的金山寨(后渚寨);南面与惠安县的白沙、白崎隔海相望;向外即是晋江的石湖与惠安的琅山和秀涂,箝形对峙,形势极为险要;东北为洛阳江出海口处的小洛阳海;西南是晋江的出海口处;出泉州湾过东海便是宝岛台湾。这里水深港阔,终年不冻,四季可航,便于海船停泊和启航,同内陆交通十分方便,是泉州湾的天然良港,自古以来就是泉州通往世界的重要口岸。

  后渚港还是一个海防要地。据《元史》卷210<列传97>“爪哇传”载:“至元廿九年,大军会泉州,自后渚启行。”如此大规模的重要军事活动,选择后渚为出发的港口,可见后渚港当年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商港,在特殊的年代,也曾是一个重要的军港。

  后渚港的历史,最辉煌的时期莫过于从公元10至14世纪(960-1368年),这个时期正是泉州经济、文化和海外交通贸易最为辉煌的时代,沉睡在后渚海滩近七个世纪的宋代海船便是明证。

  一、海船的发现

  1973年8月18日,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名叫陈山道搬运工人告知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庄为玑教授:在后渚港曾经发现过许多大石板,附近的海滩上有一艘不知何年的沉船,1972年对面白奇乡曾有人来这里挖木块挑回去蒸年糕,因烧不着就不再来挖了,并引路带领庄教授等人到现场观看。庄教授以他多年的经验,似乎已感觉到这里将会有重大发现,便立即向向区(现泉州市)文管会张立主任汇报,张主任十分重视,请当地海军加以保护。一个星期后,张主任再派林祖良、黄炳元、许觉等人陪同庄教授来到沉船处,捡到文物40多件,内有宋瓷等,随即起草文件,呈报省、中央等有关部门。不久,中央告电泉州加以保护。

  1974年7月15日,正式开始发掘沉船。发掘领导小组由张立、林文明分任正副组长,成员有杨厚生、许清泉、吴治开、潘达生和陈汉泽;参加田野发掘工作的单位有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省博物馆、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泉州地区文管会、泉州中学历史科校际教研组和泉州海交馆等,参加人同有庄为玑、叶文程、王世战、刘衍坤、李再铭、李登俊、林祖良、苏垂昌、陈泗东、郑焕章、唐杏煌、郭慕良、张克秦等人;周海宇、柯孙瑶和黄炳元等负责宣传接待工作。

  在各有关单位的大力配合下,经过2个月的苦战,共掘土1814立方米,这艘位于东经118·59’,北纬24·91’,距离后渚村居民点只有百余米海滩里的古船终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1975年3月,我新华社正式发布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的消息,许多国家的新闻媒体纷纷转载,并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是“中国近年来的重大考古收获”。这艘宋代海船自1979年10月1日以来一直陈列在位于开元寺内“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常年对外开放。

  二、海船出土物

  船舱出土遗物十分丰富,有工属具、香料,药物,木货牌、签,铜、铁器,陶器,铜,铁钱,竹、木、叶、棕、麻编织物,文化用品,装饰品,皮革制品,果核,贝壳,动物骨骼及其他,计有14类69项,其中香料药物占第一位,数量最大。这些为我们科学地判断海船的航行路线,进一步研究宋代泉州的商业史、社会生活史等都提供了最直接、最有价值的实物证据。以下对各类做一简要介绍:

  (1)香料药物中有绛真、沉香、檀香和胡椒、乳香、龙诞、朱砂、水银、玳瑁等。其中香料木占出土遗物总数的绝大多数,未经脱水时其重量达4700多市斤,绛真香最多,檀香次之。

  (2)木牌木签共96件,其中木牌33件,木签63件。牌签以杉木略加锯削而成,有的表面未经刨平,较粗糙,大小不一。木牌八边形或方形,无穿孔或其它悬挂痕迹;木签有长方形、菱形、楔形和钉状形等多种形状,腰部或上部或两端两侧都刻有凹槽,以便系上绳子。这种牌签出土时绝大多数夹在各舱残存货物或腐蚀质沉渣之中,有的出土时还结有细绳残段,其中有“朱库国记”一件还缠着成捆的绳子,它和货物关系密切,应是货牌货签。牌签上保留着墨书文字,墨迹可辨的88件,从文字内容上看,有的是地名,有的是货名,有的是人名或其它名称。

  (3)铜钱504枚,其中唐钱33枚、北宋钱358枚、南宋钱71枚,残碎钱42枚。特别是两枚铸于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的“咸淳元宝”,是此次海船出土铜钱年代最晚的。

  (4)陶瓷器数量也不少,瓷器的釉色有青釉、黑釉、白釉、和影青等数种,器形小碗类为多,陶器釉色有青釉、青黄釉、酱色釉、紫色釉和黑釉,器型以瓮、罐为多。窑口有建窑、龙泉窑和泉州地区各窑址的产品。

  (5)铜铁器出土不多,有铜钵残片、铜勺、铜钮和铜钩等。

  (6)木器大部分是船员的生活用具,有的似工具。

  (7)编织物有竹编、叶编、麻编及棕、竹、藤、绳索和藤帽等。

  (8)皮革制品残段一件,附着在一块竹编上。

  (9)文化用品有木质象棋子21枚,出土于不同船舱,有两种形式,其中一枚书写刻制俱精,其余20枚制作较为粗糙;印刷品残件1件,上有“且浮生一载”可连续的句子,是一件宋牌印刷品残片,可能是船上人员的读物。

  (10)装饰品有珊瑚珠和玻璃珠各一件。

  (11)果核壳有14件椰子壳,其中一件完整,其余均残缺,有挖孔加工迹象,似作有具;80个果核,包括桃、李、杨梅、杏、橄榄、荔枝,以桃为多,荔枝次之,杏只有一个,这些果品都属我国南方产物,又绝大部分是夏令水果,出土数量有限,应是船员的食后遗物。

  (12)船舱内出土的贝壳有货贝和环纹货贝2000多个,水晶凤螺 1个、篱凤螺3个、银口凹螺2个和汝玉螺1个;白珊瑚重14.9克,群体为树枝状,灰白色。

  (13)动物骨骼有猪骨19件、羊骨8件、狗骨2件、鼠骨38件、鱼骨和鸟骨9件;船体还有诸如船蛆、马特海笋、中华牡蛎等附着生物。

  (14)工属具有樟木质绞车轴残段一件;竹缆残段一件;铁搭勾一件;竹尺一件,与1975年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木尺长度颇为近似;木槌一悠扬;木灰刮板一件;凿柄一件;铁斧及钉送各一件。

  (15)其他有玻璃2.5克、齐氏??结鳞45顾、黄色有机物约0.33克,另外还有些许矿石和砾石。

  三、海船出土现状和结构

  海船出土时船体基本保持水平,自舭部以上结构和桅、舵、帆、碇等属具均已不存,残存体从其型线看,都属于水下部分。船体以上堆积层和船内均为淤积细密的海泥,据专家的科学考察研究认为,这是因为“海船上部的地层是海泥在静水环境沉积形成的,地质学上称为‘湾相堆积’或‘海湾相’。具体地说主要是由于海潮加上江水带来的细泥,在特定地点长期交互沉积的结果。这说明宋代以前后渚的海面是一片有较大水深的港湾,这艘沉船沉没后,由于这里的长期堆积和地壳的缓慢上升,海岸线外移,形成为后来的海滩,而海船也就被海泥覆盖在其中。”海船船身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复原长度达34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下是其结构的简要介绍:

  福船船型:底部削尖,两头高翘,船身扁阔,平面近椭圆形,恰如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所称“上平如衡,下侧如刃”,属典型的福建制造的尖底海船,吃水深,稳性好,是综合快速性、耐波性和加工工艺等多种性能要求而设计的。

  多重板:船壳为二至三重构造,船底用二重板叠合,船舷用在重板叠合,船壳板都以整木裁制,船内接近龙骨处的第一和第二路板用樟木,其余则有杉木;壳板的拼接采用平接与搭接混合使用,不论是横接或纵接都予以子母榫榫合,并塞以麻丝、竹茹和桐油灰捣成的??料,再加上铁钉。这种先进工艺确保了船壳的坚固耐波,有利于长时间的远洋航行。

  水密舱:会船隔舱板虽残缺不全,但原舱位依存,12道隔舱板将船板将船内分为13个隔舱;隔舱板一般厚度为10-12公分,板与板之间都用榫合,用材多取耐水性好的杉森;第一舱和第六舱有头桅座和主桅座,均用巨块樟木制成;各舱都有水密设施,除舱壁靠近龙骨处留有“水眼”外,所有的舱壁锔联得十分严密,其密封程度极高,水密舱可增强海船的抗沉性和船体的坚固性,而且便于货物装卸。当船体部分受损时,不致影响其他部分。

  龙骨用两段松木联接而成,全长17.65米,主龙骨长12.4米,断面宽0.42米、厚0.27米;尾龙骨长5.25米,断面尺寸与主龙骨相同;龙骨前端与艏柱接边;主龙骨两端的接头用斜直角法榫合。由于全船的12道隔舱板与船壳板联成一体,在交接处又队贴着许多粗大的肋骨由此肋骨与底部的龙骨组成了一个坚固的立体三角形,使整个船体的横向和纵向强度均大大增强。

  保寿孔:主龙骨两端横断面均挖有象征吉祥的“保寿孔”,它的断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有7个小孔,径2.5公分、深2.8公分,内各置放一枚铜钱或铁钱,下部有一个大圆孔,径11公分、深2公分,内各放铜镜一面。“保寿孔”排残殂状,上部7个小圆孔状若北斗星;下部大圆孔为满月形,此排列叫做“七星伴月”,象征吉祥;或说前者象征七星洋,后者象征大明镜,寓有明镜照明七星洋的暗礁险滩,使船安全航行之意。这是泉州打造远洋木帆船特有的传统做法,至今仍有保留。

  四、海船的意义

  1、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发现,有力地批驳了某些西方学者长期所持的中国人是个“不擅于航海的民族”的谬误。在航海与造船方面,中国人创造过许多世界第一,而且几乎第一项发明都对世界造船业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的甚至引发了船舶制造的大革命。后渚港海船的发现,再现了古代海船的制造技术,如水密隔舱结构、龙骨的设置、多层板的运用、橹和船舵的使用等等,它是福船的标本,每一个局部、每一个车节,都蕴含着科学原理,体现了中国人在漫长的航海历程中获取的智慧结晶。

  2、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发现,揭开了我国造船史及海外交通史研究崭新的一页。宋代海船被1984年专程前来参观的英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为“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在学术界迅速掀起了研究中国海外交通历史、泉州海外交通历史的热潮。1979年3月26日——4月4日,“泉州湾宋代海船科学讨论会”在泉州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市)57个单位的150多名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65篇。这些学术论文从造船学、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化学、海洋生物学、医学、药物学等许多学科,对古船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会议期间,与会者倡议成立“中国海外交通通史研究会”,推举朱杰勤教授任会长、田汝康教授任副会长、林文明同志任秘书长,会址与秘书处均设于海交馆,并决定与海交馆联合出版学术刊物《海交史研究》。中国海交史研究会的成立和《海交史研究》的出版,无疑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项有影响的举动,它们标志着中国海外交通历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至今,中国海交史研究会有会员500多名,《海交史研究》已出版41期,被国内外一百多个学术机构、图书馆等所收藏。

  3、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发现,改变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命运。海船是“国宝”,也是海交馆的“镇馆之宝”。1979年10月1日,一座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在开元寺内东侧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海交馆自1959年创建以来的第一个固定陈列,海交馆因此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少数博物馆之一。通过它,广大观众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古代造船技术、航海知识以及海上交通贸易的历史,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海洋文明。它名闻遐迩,许多国家政要、著名专家学者慕名纷纷前来参观。

  4、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发现,培养了在国内外的一定影响的古代沉船保护的专业人才,海交馆也因此成为一个海洋出土文物的保护处理和研究的重要基地。

  5、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发现,证实了马可·波罗确实来过中国。这位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在他的游记中,描述了水密隔舱、多重板等等许多造船的细节,被许多人看做是子虚乌有,甚至有人以游记中的某些漏洞和不足否定它的价值,否认马可·波罗曾经到过中国的事实。毫无疑问,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发现,对马可·波罗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主要参考资料: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

  泉州市申报“海丝”世遗法石考察景点介绍

  温太平

  泉州地处中国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润湿多雨、平均气温20°左右。泉州湾海岸线曲折而长,多海湾、水域广、航道深、利于船舶寄碇避风,适宜于船舶航行。泉州弯北距福州港150里,西南距厦门港近60里。古代均从泉州后渚港放洋。

  泉州自唐代以来经济较繁荣、文化发展、海外贸易交通发达,沿海有众多海港、码头、航标。宋元时代,泉州刺桐港已超过了广州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既是经贸之路,更是传递文明之路,是沟通中国与世界间的黄金航线,也是中世纪东西方交通要道。

  泉州港由周围众多支港组成,沿海诸港以石湖、法石港、后渚港为代表,沿海有航标,以六胜塔、关锁塔、四面观音塔为代表。

  一、内河渡口景点介绍:宋元时代,往返来泉州港的各国蕃舶到达泉州南门城下和法石码头的晋江江面,据传古时晋江江面有30??宽,曾有大船舶百余、小船则不可数的盛况。法石古时有8个渡头:美山境1个、长春境2个、文兴境2个、圣殿境3个,以上几个古渡头有共同特色,即每个码头都有一座神庙。如美山境古码头背后有妈祖宫,文兴渡头背后有三王府水神王爷宫,长春码头背后有妈祖宫,圣殿渡头背后有水神真武庙。

  1、美山码头:位于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东段,距离泉州市区约7公里。渡头始建守元时期,近代均重建,水位较深,现今已省有泊船,渡头宽度约10余米,在铺筑方式上,与后渚港发现的古码头同样以瓦砾上铺木为基础,然后再用垒砌条石,这也是闽南地区宋元以来建筑花岗石桥筑墩采用的“睡木沉基法”,走在世界先进技术行列,沿用至今、千年不衰。法石明代设河泊所,清康熙二年(1663年)施琅倡设法石报税口,用来管理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海事,在对外交往、保护商人;征收关税、朝廷采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泉州保存的“古海关”遗址,对于研究古时海关的衙门规制,在申报“海丝”“世遗”中具有很重要的份量。

  2、美山天妃宫: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迄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祀海神妈祖,美山天妃宫建筑规制中轴线有照墙、山门,山门三开间,两进深、硬山顶,主体殿堂与两厢间有凉亭、开井。主殿坐北朝南、五开间、四进深,宽63米,深83米,硬山顶、占地1652.9平方米,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法石村委会拨款重修,保护较好。

  1186年(淳熙十三年)在法石设寨防守,1218年(嘉定11年)负责海防的左翼水军指挥部设于法石,又记“寨临其上,内足以捍州城,外足以扼海道”。宋末元初,阿拉伯人后裔、市舶司蒲寿庚在法石宝觉山上建有“望海楼”以望海舶,今乃存有“天风海涛”朱熹手书石刻。

  1959年,海外交通史调查组在法石乌墨山澳发现宋元时代的造船遗址和宋元时代伊斯兰教石棺墓,现东海镇政府东门地下还埋有十几座伊斯兰教石棺墓。80年代,又在法石出土古船石碇、西班牙银币和宋代海船残骸,明代在法石设高州会馆,与广东建立贸易关系。

  3、文兴渡:文兴渡位于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中段、晋江边。实物二处(商业、宗教码头),距离泉州约5公时。码头大部分沉入江中,始建成于宋元和明清时期限的石砌码头,宽约10余米,长度20余米,在铺筑方式上,与后渚港发现的古码头同样。码头右侧保存一座元代航标塔(俗称“四面观音塔”),塔层原有7层高,但因船舶寄锭该处,便把船绳拴于塔身上,台风来袭,则把几层塔身拉掉海中,现尚有二层,底层四面刻“佛、法、宝、僧”。第二、三层四面刻佛像,属镇码头的风水宝塔,又是泉州湾航标塔。当蕃舶抵达泉州湾口,即远远望见“四面观音”塔高耸云天,提示航海员,船只即将到达泉州法石港了。

  4、法石地处晋江下游交汇海口的冲积平原上,地理位置枕山漱海。宋元以来便是兵家驻守设防的要冲之地,这里水陆交通便捷,既是一处天然出洋通商良港,又是沿海开放繁荣集镇。

  1976年,东海镇法石村中段中国农业银行东海营业所在挖掘水井时,挖出了类似船板的松木。198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联合对此古船进行发掘,经4个月的挖掘,清理出古船后部的四个舱位,出土一些船舶构件和遗物,由于船体的中部、前部尚迭压在东海营业所的主体建筑下,考虑到出土残船遗骸处置保护问题,又把船体复埋地下。

  从揭露部分可知:这艘船为有装置龙骨的尖底船,属福船形。主龙骨与尾龙骨接合面呈方形,松木与红褐色硬木制成,船底板为单层松木结构,不同于后渚古船为二至三层板搭接而成,然后用铁钉钉合,再用桐没灰、麻筋捻合缝隙,使其密结而不渗透漏水。这种搭接与韩国新安元代沉船相似,因此1989年韩国新安沉船博物馆馆长崔光南先生报道:新安沉船的故乡——泉州。

  法石古船没有使用肋骨,隔板与底板除用方钉钉合外,还用木构钉加固并直接钉入船壳板,龙骨上方用舱壁扶强材,以免堵住流入水孔,这样船的整体结构更牢固,法石古船舱距较后渚古船大,长度在23米以上,载重量可达120吨以上,属中型远洋货船,造船技术先进,适应远洋航行。船舱出土的陶瓷片来看,为晋江磁灶和德化瓷器等宋代遗物。从船中发掘到的竹帆,竹帆多幅折叠而成,六角形竹编中间夹铺竹叶,并用小竹管封边。这一发现证实了后渚古船的竹制品也有竹帆的存在,弥补了宋时文献记载以布、草蓬为帆的不足。这种风力推进工具较之布、草帆坚固耐用。从船舱发掘的遗物而未见有南宋以后的共存物,因此可知是艘南宋时期沉船。

  5、文兴王爷宫:

  位于文兴码头背后约100米处,始建于明清的一座祀水神的“在王爷府”王爷宫(俗称文兴阿爷宫)。文兴阿爷宫具有道教建筑形制、面阔三开间、一进,宫前有拜亭、横跨石头街两侧。文兴宫左侧(门牌468号)有一座清代砖、石、木混合建筑的二层楼民居。楼上梳妆亭保存完好,颇具特色。

  文兴王爷宫左后侧的80米处,有一座建于宋末元初的祀卫生神兼水神的保生大帝宫,山门三开间、单檐硬三顶、建筑规制中轴线有照墙、山门、大埕、拜亭、大殿、后殿组成,三开间、三进,两侧有凉亭、天井,大殿单檐硬山顶。2001年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

  6、蚵壳厝:保生大帝宫附近周边石头街612、478号民居,各是一座三进的红砖、蚵壳墙体的混合建筑,此乃法石人传承古闽越族遗风,以贝壳筑屋而居,法石村古为闽越地,即形成今日独具特色的“蚵壳厝”,是建筑文化一朵绚丽奇葩,见证了泉州“海丝”的辉煌历史,体现闽南建筑艺术的风格。

  法石街478号民居“蚵壳厝”为清代建筑,保存完好,用蚵壳的外墙体,片片相乇,状如鱼鳞,美观大方。

  白色蚵壳墙体,下配以花岗石墙基,上压以红砖墙,周以红砖方框,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从建筑艺术看,保存了古代泉州传统的红白相间鲜艳的建筑特色,从实用价值看,白色蚵壳的片片相砌而中空,炎夏季节既趣隔热作用,寒冬季节又起保暖作用。此外,带有盐份的海风大而潮湿,红砖易受腐蚀,层层剥落而渗水,蚵壳墙体不腐蚀不渗水。这是当地老百姓利用异域废弃的海洋资源创造的富有闽南特色的海洋人文景德镇观,同时是法石人传达室承古闽赵族遗风的体现。

  7、圣殿渡

  圣殿渡头,位于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西段、晋江边,距离泉州市区约5公里,实为二处(近代、古代各一种),始建宋元、明清时期石砌码头,为解放初期法石货物集散地、转运中心。建造面积较大,码头宽度约10余米。周边建有仓库、码头工作宿舍,现已湮没于江中。在铺筑方式上,与后渚港发现的古参政头同是以瓦砾上铺木为基础,然后再用垒砌条石,这也是闽南地区宋元以来建造花岗石桥筑墩采用的“睡木沉基法”,也走在世界先进技术行列,沿用到今千年不衰。

  8、真武庙:圣殿渡头背后有座真武庙,现称南武当,祀海神、玄天上帝。据《泉州府志》载,真武庙“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两宋遂为泉东南、海陆空船起锚地及货物集散地之一。据史载:宋初平海郡节度使陈洪进到庙祭祀海神。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嘉定10-12年)(绍定5-6年)每年率军政要员到真武庙祭祀海神。为我国发展海外交通贸易之历史见证。1983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庙现存明代“吞海”石刻碑是泉州海交史重要文物。庙的周围有8株几百年的古榕树,庙前的天然巨岩,竖有1533年(嘉靖12年)刻立的“吞海”碑。巨岩因形状似龟,旁边的曲折石围拦建为巨蛇之身,用蛇身为庙的照墙是泉州一绝的特色文化。苍龟石左侧有一块天然石象征巨蛇头,当地人们以此对应玄天上帝的是足踏龟蛇的形象。山门为二重檐木斗拱结构牌楼。山门前台地右侧有“三蟹龙泉井”,有故事记载玄天上帝的灵验。顺山势月二十二级石级而上,先至龟、蛇岩石,次为石埕,左为真武大殿,右为古榕树下的乘凉处。真武殿为三开间、三进深结构。具有道教建筑规制中轴线有山门、拜亭、大殿五开间、五进。单檐硬山顶建筑,左右有长廊、护厝。拜亭左右有天井。大殿前有“七星剑”,象征北极玄天上帝的“武”,右有八脚二重檐八卦亭一座,象征玄天上帝的印玺,即象征“威”。古时站在庙前,可以眺望庙前出海的片片帆形。

  法石真武庙保护较完好,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拦石柱皆雕石刻,十分古朴,庙里还保存着多方明、清石碑、真武庙胜迹、人文风光,这些都是申报“海丝”、“世遗”的特色优势。

  宋元时期,由于世界贾商涌入,以及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传入泉州、法石。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广融博纳,表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庙中现供奉印度洋山神狗舍爷。真武高为五教共祀宫庙,法石村现存有印度教象头神像瓷砖画,说明外来文化影响在庙中、村中得到反映。该庙清代、道光??寅年间曾扩建重修。1983年市拨款重修真武庙山门,1985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法石村委会拨款全面修缮。

  二、保护和建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已逐步完善了真武庙、文兴宫、天妃宫档案整理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政府主管部门(市文管办)已先后多次组织对真武庙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采用测绘、文字记录、摄影、查阅文献、访问等手段,通过普查和重点测绘相结合等形式,掌握真武庙、文兴宫、天妃宫基本情况,已获得完整的记录档案。

  保护范围内的真武庙,均按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范在市、区文管办的指导下,至2002年已完成了完整、系统的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记录形式包括:文字描述,从1958年开始进行调查,20世纪年代后开始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逐步建立文字档案。文字描述为历史沿革、建筑特点、宗教活动情况,对外交流情况(每年几千人进香活动),保存现状(基本完好),保护维修情况(完好),环境状况(良好),自然灾害的影响(没有),制定保护管理制度,成立保护管理机构。测绘:2000-2002年由市文管办、华侨大学建筑系利用实地摄影和测量对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天妃宫等景区进行测绘,文兴宫、美山天妃宫、真武庙保护区内均完成如下图件: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图总平面图。照片:20世纪以来,组织文物和摄影专业人员对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天妃宫进行局部拍摄,2002年泉州电视台针对申报“海丝”对象进行拍照,2002年8月由丰泽区组织摄影协会对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天妃宫进行采风活动。黎明大学举办摄影影奖赛、摄影内容包括庙宇建筑技术和艺术特点、庙宇环境、宗教活动方式等。录像:2002年泉州电视台,对作为保护庙宇为泉州市申报“海丝”“世遗”,从各方侧面进行了录像,建立录像档案。统计:这项工作始于20世纪,镇、村对其进行调查统计内容有庙宇面积、类型(道教建筑规制)、建造年代真武庙(唐末年初)、文兴宫(宋末明初)、美山天妃宫(明末清初)、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区范围数据,游客数量(每年一万多人)、结构及来源等(均来自台湾、东南亚等地进香团体及国内游客)。

  有关保护:这英工作与泉州老子研究会联合举办泉台玄武信仰、泉台王爷信仰、法石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资助出版专著、学术论文,这些专著也作为记录档案保存。

  保护现状:真武庙、文兴宫、美山天妃宫1984年以前因庙宇被占用,庙宇荒废,1984年后由市文管办及村委会拨款重修真武庙山门和主殿等设施,已恢复保存完好。文兴宫、美山天妃宫,80年归村里管理、出资修缮,恢复保存完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文物保护高度重视,已公布保护文物文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了真武庙、文兴宫、天妃宫保护规划,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群众保护小组,保证区内庙宇保存完好。(陈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