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下考古肇始于1987年。30多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实现了海域全覆盖,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以及部分内陆水域,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实施了广东南海Ⅰ号、西沙华光礁一号、南海西北陆坡沉船、上海长江口二号、甲午沉舰等有重大影响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发现确认200余处水下文化遗存,为逐步探明我国水下文物资源家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中国水下考古还远赴肯尼亚、沙特、南非开展中外联合水下考古项目,实现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水下考古基础工作更加扎实,能力建设显著提升,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特点的水下考古技术流程,构建起了中国水下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了中国水下考古学的学理化、体系化,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主讲人:邓启江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深海考古等。主持了西沙群岛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深海考古调查、肯尼亚马林迪奥美尼角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安徽水下考古调查等项目,承担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水下考古学概论课程的授课工作。
时间:2025年5月23日下午14:00-15:30
直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