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这首歌,只要前奏一响,几乎人人会唱,唱响全国。
浅浅一句歌,道不尽——大河,稻香,家国。
稻花香,香自万年前。
何以证明?
借助1万年前的微体化石,科学家证明——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1万年前后已经开始了对水稻的利用和早期驯化。
如果没有这一切,那么后世百姓“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就无从安身,国家依仗的“江山社稷”也无从立命。
甚至,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后知礼节的社会关系也就无从搭建。毕竟,对于在定居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究竟什么时候有了‘私有’意识和土地‘价值’,没有定论,但是人类学家都同意,一旦进入农业定居社会,伴随着对土地和物质的劳力投入,所有权也在个人或者家庭层面产生了。
中国,一个农业大国、农耕古国,在与粮食相处的经年累月中,也积累了独有的生存智慧与处事原则——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本期“获稻纪”,我们将穿梭于青青一株稻、盈盈一把谷、小小一粒米、香香一口饭的神奇时空旅程中,致广大而尽精微,带领孩子们重溯人类稻作文化历史进程。
继“竹君子”“东方树叶”“寻瓷记”“行舟记”“丝国纪”“研盐纪”之后,2023年度中国港口博物馆“万物启蒙”研学营将以“稻”为格物主题,联结考古遗址、博物馆等探究场域,实施融通历史、人文、科学、地理、经济、自然、艺术等多领域的跨学科项目制学习,引导孩子走入自然,融入社会,站位中国,放眼世界,像真正的专业人士一样研究学习,将好奇心转化为可持续的内驱力、研究力。
万物启蒙,构筑了一个中国文化时空。孩子在万物的行旅中经历时空的流转,我们希望回归教法自然,依循天地四时的教育生活,这种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孩子的身体和精神可以随着季节、物候、节气自然生长。学习不仅仅是社会规则的建立和解放,更是人与世间万物规则的建立和解放。博物馆以容古今、述中外的场域空间,见证孩子们的奇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