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北依燕山,东临渤海,自古以来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北少林寺坐落于天津蓟州盘山,是华北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佛道之争、宗教融合与人文演变的千年历程。正值《灵光独耀——蓟州多宝佛塔文物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之际,4月18日下午,“港博讲坛”特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白俊峰研究员,带来《佛道之辩与人文塑造——北少林寺历史沿革考略》专题讲座,系统梳理了北少林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为听众呈现了一幅宗教与人文交织的恢弘画卷。
讲座从北少林寺遗产的观察方法切入,涵盖空间布局、建筑特征、始建年代考辨、佛道互动、人文塑造等部分内容。白主任指出,北少林寺的遗产体系可以通过“历时—共时”“实体—文本”“个体—环境”三维视角综合审视,揭示其深层文化内涵。
北少林寺位于盘山的中盘位置,为典型的中国寺院建筑布局,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白主任认为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唐代,但不会早于唐。北少林寺可考的历史源于金代法兴寺,历经战乱与宗教更迭,成为佛道势力消长的缩影。公元1221年,全真教道士王志谨入主法兴寺,并于1226年更名“栖云观”,标志道教在此短暂兴盛,之后几年,佛道多次辩论,至公元1260年至1264年间,云威禅师入住法兴寺,更名北少林禅寺,之后佛教势力在此进入稳定期。金元交替之际,佛道交替主导的宗教格局,映射了北方民族政权下多元信仰的碰撞与融合。白主任强调,这段历史的宗教冲突最终带来融合,是中华文化突出统一性和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明清时期,北少林寺逐渐褪去宗教色彩,转向人文景观的塑造。智朴和尚历时九年编纂《盘山志》,首次系统梳理寺院历史,并通过文人圈层提升其文化声望;乾隆皇帝33次巡幸盘山,6次亲临北少林寺,敕修殿宇、题诗立匾,将其打造为“皇家山林”的象征。此外,天津盐商群体的游历与题咏,进一步丰富了寺院的人文内涵,使其成为天津本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近年考古发掘中,北少林寺遗址出土的多宝佛塔文物成为焦点。该塔始建于明末,竣工于清初,佛龛内共存佛道造像,印证了元明时期宗教融合的历史背景。2017年考古清理出土的169件文物,涵盖琉璃、经卷、真武大帝像等,为研究北方宗教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讲座尾声,白主任呼吁重新审视北少林寺的多重价值:作为物质存在的寺院建筑,其遵循了破坏—重修、荒败—重修两种不同的变迁路径,分别契合金元、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为古代寺院,其具有公共属性,参与到社会事务和历史进程种,为观察历史演进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从僧人的角度看,僧人在金元之际是历史叙事的主角,明清时期却成为配角,角色转换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从观看者的角度看,观看者对历史文化进行塑造,构成意涵丰富的人文塑造史,形成北少林寺的文本遗产。
本次讲座不仅聚集了近百名文史爱好者来到现场,同时吸引了万余名观众线上观看,讲座后,针对观众提出的盘山北少林寺历史文化相关展览主题的选择、多宝佛塔出土经卷的翻译、佛道辩论中道教失败的原因及其后对佛教的影响、造就盘山地区的宗教格局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解答。此前提到的以多宝佛塔文物为展览主体的《灵光独耀——蓟州多宝佛塔文物展》将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至5月19日,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