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资讯|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宏大叙事的温度——“水下考古在中国”展览的初心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04-16 15:34:20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2024年10月16日,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举办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是十年前同日开幕的同名展览的升级版,举办方称之为2.0版。虽然我国水下考古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跃居国际领先地位,但是“水下考古在中国”展览仍是迄今国内外唯一全景式并系统展示中国水下考古成就的专题展览,是社会和公众理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窗口。

11.jpg

  十年前,“水下考古在中国”展览采用了以事业发展块面为主线,通过机构与队伍、技术与方法、调查与发掘、保护与交流、规划与展望五个并列主题,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诞生近30年的发展历程。这种展示思路折射了当时后现代史学中的微观史思潮在国际国内的巨大影响力,认为历史需要被解构,需要突出历史的多样性与多面性。这种史学风潮也影响到我国博物馆展览领域,微观叙事的以小见大、条分缕析的展示逻辑一度被视为破除“千馆一面”现象的重要手段。十年后,重新策划的“水下考古在中国”展览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展品数量大幅增加,在叙事方式和服务观众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以宏大叙事再现中国水下考古的“强国之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和“大历史观”的兴起,立足于国家、民族角度构建“非西方传统”的宏大历史观,已成为历史研究实证化和精细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基于上述认识的宏大叙事也受到了博物馆领域的重视,以此“宏大叙事”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展览策划等被反复研讨和实践。新版“水下考古在中国”是历史考古主题展览宏大叙事的有益尝试,重点突出了宏大叙事的时代性和结构性特征。

  宏大叙事具有时代性。在当代中国,展览的“宏大叙事”不能与国家关切及国家形象的国际塑造相割裂。新版展览把中国水下考古成果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和作用置于重要地位,精选的413件(组)文物涵盖了中国水下考古37年发展历程中的几乎所有重要成果,再现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新理念和新技术等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水下考古的辉煌历程。同时,新版展览的内容也不再是简单描述有哪些考古成果,而是将其与历史上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人民之间促进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相关联,与当下中国在国际水下考古人才培训、区域考古合作方面的贡献相关联。

  宏大叙事具有结构性。再宏大的历史也是由具体的事件组成的,如何将“碎化”的事件有机组织起来,服务于大空间、大跨度叙事体系的构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还原历史的整体结构和真相,是宏大叙事的核心目标。新版展览以中国水下考古的三个发展阶段为主轴,将其置于世界水下考古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展示。展览第一篇章为“寻梦”,讲述了中国考古从望洋兴叹到艰难起步的历程,展现了在世界水下考古整体发展背景下,中国考古人的坚持和努力;展览第二篇章为“筑基”,讲述了中国水下考古不断突破自我,由弱变强,以及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国水域的考古方法等方面的孜孜追求;展览第三篇章为“蝶变”,聚焦2009年以来中国水下考古从内水、浅海到远海、深海,甚至走出国门,以及通过技术、方法创新成为水下考古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在宏大叙事中创造展览的温度

  展览的温度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既可以是文本层面的故事讲述、透物见人,也可以是设计层面的增强体验、氛围营造,还可以是服务层面的理念更新、以人为本等。

  透物见人:让展览讲出精彩故事。对中国水下考古的展示不只有发现与技术,更重要的是透物见人。新版展览融合了“人”与“事件”的双视角,把孤立的展品和深奥的技术融入水下考古事件,并通过多样化表达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观众理解和接受展览的策划思路和逻辑。展览突出了数十年来为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水下考古人,如专门设置了纪念中国水下考古的开创者、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的缅怀区,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让全国水下考古队员讲述自己的“水下故事”,并以开放式的尾厅让五位水下考古亲历者分享他们对事业的评价和期许。

  观众体验:让展览更具吸引力。观众喜不喜欢是判断展览好不好的重要标准。为了让观众真正了解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及成就,新版展览将史料、故事和展品连缀成具有因果关联的历史脉络,并尝试运用“物件剧场”方法,按照展示主题对展品进行组团,让知识更立体、主次更分明。同时,新版展览还巧妙地运用了与展示叙事逻辑、内容表达相一致的沉浸体验装置、互动游戏、场景复原、氛围营造等手段,让冷僻、专业和神秘的水下考古学知识得以具象化、趣味化呈现,让其成为观众看得懂、记得住和感兴趣的展览,而展览内容、展品与展示空间、形式、体验融合成有机整体,也有助于推动观众的知识自我构建和反思。新版展览提升观展体验的另一创新做法是,把静态展示与动态保护巧妙连接起来,观众在展厅中就可以透过玻璃舷窗观看沉船修复过程,把幕后的文物保护也作为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展览还通过预约和开放日的方式,邀请观众走入沉船修复室,近距离观察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为观众提供沉浸和互动式的观展新体验。

  直面挑战:地方文博机构的诚意与智慧。在自身展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观众观赏到更真实、更丰富和更精美的文物,是举办像“水下考古在中国”这样一个全景式、全国性展览的最大挑战。对此,展览举办方——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表现出极大的诚意。他们积极寻求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国家级水下考古机构的支持,同时探索出一条与国内兄弟文博单位联合办展的新路径。通过跨机构、跨区域的联合办展和借展、换展等方式,不仅解决了之前展览中文物展品支撑不足的问题,还实现了展览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化,为地方文博机构举办全国性展览提供了宝贵经验,让观众在一个博物馆的一个展览中欣赏到中国水下考古几乎所有重要发现的代表性文物,甚至还包括近两年的最新考古成果。这既体现了展览举办方的满满诚意,也展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智慧与能力。

  在考古成果展中体现出历史的温度,关键在于将“冷”的文物与“热”的故事、文化联系起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与服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观众从展览中感受中国水下考古的创新与光辉历程,体会展览举办方和水下考古人的初心。那么,即使是没有温度的展品,也会因为这些用心而让展览变得温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