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资讯|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口岸的回响:“港口与影像III”中的历史口岸与当代影像
发布时间:2022-08-29 11:23:36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港口与影像”是于2016年发起,通过委任艺术家展开摄影和相关媒介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衍生出的不同议题的一项计划,其展览项目的第三期“口岸的回响”正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展出中。

  8月26日晚的“港博论坛”第92期邀请到该展览的策展人何伊宁,以“港口、影像与历史的回响”为主题,围绕“港口与影像”第三期项目的委任实践、出版和展览,为大家讲述了“口岸”作为地理、交通和文化生产的空间,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中的变迁,逾八千人在线上收看了讲座。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704副本.jpg

  讲座首先回顾了前两期“港口与影像”项目“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和“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的内容,从而引出第三期的选题和策划。对比前两期,“口岸的回响”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海港城市,而是扩展到了某一个区域,艺术家围绕整个区域,进行艺术化的表述。这一次我们邀请了6位活跃在影像创作领域的艺术家——陈荣辉、王翰林、孙海霆、宋天琪、程新皓和刘雨佳——分别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山东港口、丹东、哈尔滨、昆明和昆仑山/边疆宾馆的不同议题展开视觉化的探索,其中包含“历史的重返”,也涉及“在地的回声”。

微信图片_20220829111659.jpg

  “港口与影像III”所考察的口岸城市(区域)放置在两个相邻百年的历史框架之中:一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在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霸业冲击与清朝政府的竭力回应中,这些地点作为近代中国条约体系塑形之下的中国通商口岸,与其他口岸一同,构建起中国近代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并与更广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构、航运和铁路系统扩张和民族主义产生联系;二是21世纪初的当下,诸如“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港”等政策,通过更新航运和铁路网络,激活地域文化和经济,以口岸城市的发展同地区、国家和全球贸易相连接。

  新时代的洪流奔流不息,泥沙俱下。面对变局,身为具体的人,我们该如何抵御进步的迷雾和理性的式微,从而将人生的意义锚定在时间之河上;而身为艺术和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我们又该如何从自身的经验、历史的体察和当下的碰撞中寻找力量,从而通过多元的实践,共同构筑时代变迁中的精神之坝?正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

  讲座的最后,何老师就“港口与影像”系列展览的下期计划与思考与观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