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资讯| 活动预告| 通知公告
“析物塑文”——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精品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2-05-20 09:14:09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的力量”,共同探讨博物馆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数字化与创新的力量”“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这三个视角挖掘博物馆为社区带来积极变化的潜力,扩大博物馆的边界。为了响应此次主题,5月18日18:30,港博特别策划“国际博物馆日” 系列活动:析物塑文——中国港口博物馆馆藏精品分享会,邀请大家共同见证“博物馆的文化力量”,揭开龙泉青瓷文物的神秘面纱。

  此次分享会的嘉宾有中国港口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李永歌,宁波著名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学者朱勇伟老师以及宁波古陶瓷爱好者施女士。李主任精选了6件不同时期的龙泉窑馆藏精品,针对文物的器型、纹饰、工艺、功用、文化内涵等进行赏析,分别归纳了北宋早中期、北宋晚期到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以及元代、明代龙泉窑的特点,两位嘉宾也一起参与讨论了龙泉窑瓷器断代问题。如馆藏元代龙泉窑青釉八思巴文瓷盘,釉色呈梅子青,采用了印花工艺,器型硕大,器底外圈无釉,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龙泉窑瓷器特征;此外,与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相比,元代龙泉窑瓷器釉层相对较薄,但胎质更厚。

微信图片_20220519152805.png

  “龙泉窑根据胎色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其中黑胎青瓷在胎釉表现上颇似南宋官窑。”李永歌主任向观众介绍了南宋时期龙泉窑发展情况,并指出龙泉窑在南宋时烧制出了温润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青瓷达到了巅峰,但粉青釉主要流行于南宋时期,梅子青釉则多见于南宋中晚期到元代。随后李主任邀请朱勇伟老师和施女士分享了他们收藏的龙泉窑、越窑瓷片标本。朱老师结合他收藏的这些瓷片标本,分享了他对龙泉窑和越窑的理解,而且把这些瓷片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朱老师深入浅出的介绍不仅让观众了解了瓷片更多的细节,也拉近了与观众与这些瓷片的距离。破碎的残片更是让我们的心中慢慢勾勒出文物原本的样貌:精致典雅的香炉、古朴拙美的小鼎、小巧玲珑的茶碗……

微信图片_20220519152810.png

  此外,三位嘉宾还探讨了浙江的青瓷文化。李永歌认为“浙江是青瓷的故乡,中国最早的瓷器就是在浙江产生,中国最成熟的瓷器也是在浙江产生。陈万里先生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他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部浙江陶瓷史,三分之一在龙泉,三分之一在越窑,剩下的三分之一在浙江的其他窑口,比如南宋官窑、婺州窑、瓯窑、台州窑等”。朱勇伟老师则表示“对于生在越窑所在地,长在越窑所在地的他来说,自然对家乡的青瓷更加热爱和喜欢”。施女士也指出,“当今社会,龙泉窑瓷器和其他单色釉瓷器似乎重新回归了现代人的审美视野,很多现代器物的纹饰与工艺上也传承了古代瓷器的审美范式”。

微信图片_20220519152815.png

  最后,李永歌主任说,“在收藏、研究、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博物馆可以发挥着力量,民间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甚至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价值,参与到这项事业上来。”

  通过此次直播活动,让无法参与线下讲座的文史爱好者与收藏爱好者们对浙江青瓷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龙泉窑瓷器鉴赏水平。未来港博会坚持线上开放交流的模式,丰富文化沙龙的主题,让博物馆进一步拓宽与公众的沟通渠道,让公众多一个与文物对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