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还是这个熟悉的季节,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分享着丰收的幸福。中国港口博物馆在不知不觉中,已陪伴着我们走过了六年的时光。
六年来,我们一起承载与见证了中国港口博物馆的成长和足迹,留存下每一段记忆,“数说”港博,我们有着道不尽的独家记忆与不变深情。一起行走的六年中,中国港口博物馆免费开放1819天,服务群众292.3万人次,官方网站浏览量134余万次;六年来,举办临时展览65期,自主策展陈列屡获佳绩;六年来,发挥教育功能,开展330余场“我与港博同成长”青少年教育体验活动和68场“港博讲坛”文化讲座;六年来,尽心营建,新征集藏品5000余件,修复文物200余件,馆藏总量已达12072件;六年来,苦心研究,创办并发行《中国港口——中国港口博物馆馆刊》10期,举办10场国际性学术论坛和会议;六年来,创新机制,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合作建设模式体现优势。迈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第一步,成为宁波首个建立理事会的博物馆。建立港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文创250余款,满足观众将博物馆记忆“带回家”的愿望。
这是一座活态的、包容的国字号博物馆,更是一个多彩的、充满人文情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是“海丝活化石”宁波八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彩浓缩,承载着“港通天下”的文化内涵,诠释着宁波的城市精神,传递着新时代的脉搏和声音。
坚持:“港口”主题多元链接
六年来,港博始终坚持为“港口”这张宁波最重要的城市名片添光增彩,实现“港口”主题的多元链接。举办港口、海丝相关主题展览、学术研讨会,搭建起研究中国港口历史和探求港口未来的交流平台;开展海防遗址、碶闸水利设施、码头航道等专项课题调查研究,提炼出博纳兼容的宁波地域文化内涵;举办“万物启蒙”研学营、“小小水手”体验课程等丰富的教育活动传播海洋文明;提炼“海丝”素材,创意开发国内首款“海丝”主题桌游棋,并在商业广场举办大型发布会;举办国际集装箱展,让色彩丰富、观念前卫的集装箱涂鸦艺术装点博物馆广场,以“港口与民谣”“港口与诗歌”“港口与影像”“港口与雕塑”等活动,拓展性地与群众文化、城市文学、当代艺术等其他领域开展跨界合作,让市民对“港口”有了温度感和归属感的观念转化。
参与:文旅双修深度融合
六年来,打造“参与式”博物馆的定位为港博的发展开启了一扇扇豁然之门。利用博物馆宽敞的公共空间,开放式地举办各类发布会、讲座论坛、高雅文艺演出。除了参观展览,还能阅览专题图书、购买特色纪念品,参加社教体验活动,品尝特色餐饮,观看4D电影。在博物馆广场上,还有一个到港博必去的网红打卡点——集装箱复合体验店,提供茶饮和纪念品销售等服务。六年来,港博既回应社会热点,策划过“巨变——中国港口70年记忆”“热土传奇”“青年人亚展”等弘扬主旋律的展览,又面对旅游市场,举办过民谣弹唱音乐会、非遗文化庙会、“礼拜六”跳蚤集市、新春嘉年华、夜宿博物馆等群众性文旅活动。
一场场高端前沿的视觉盛宴、一次次深度融合的公共教育、一堂堂大师汇聚的学术论坛,不断为公众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近六年来馆内推出的临展,在十大省级文博精品陈列评选中均有斩获,使观众每次来都能有新的收获。丰富的体系活动不断刺激观众重新回到博物馆,参与并享受博物馆的服务。
思变:“互联网+”全面开花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昔日热闹的博物馆归于沉静。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港博也暂停对外开放。因为疫情,博物馆的管理、运营和发展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清冷的展厅促进了思维的转换,利用互联网平台,线上活动全面开花,港博推出更多的虚拟观展、线上讲座、线上开幕式、线上导览、文创带货等服务方式。“青年现场:聆听丝路之音”分享会,88万名观众通过网络直播收看活动。打造面向“互联网+”的“智慧场馆”,最大范围地传播信息,满足不同地区观众对博物馆的行程安排、在线学习、信息交流等各方面的需要,让智慧城市建设从便捷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丰富精神生活层面,传导出互联网+博物馆+旅游的新方式。
当我们走向更为宽广的网络世界,也开启了下一个未知之旅。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做大博物馆声势、做深博物馆内涵、做新博物馆方式、做活博物馆服务成为港博下一阶段要研究的课题。
从成为港口文化和“海丝”精神的重要承载地,到努力打造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六载同行,点点滴滴,这座位于东海之滨、梅山湾畔的博物馆,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陪伴着港城人追溯和感知港口的故事,凝聚起独特的文化气质。时光可追忆,未来更可期!中国港口博物馆愿与您携手同行,相信并期待未来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