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对第三批国家二、三级博物馆定级评估进行了公示,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升级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前身是北仑博物馆,于1996年4月正式开馆,2004年4月1日开始免费向全社会开放。2009年5月,北仑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审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14年10月16日,以北仑博物馆为基础筹建的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建成开馆,是由国务院正式命名的我国规模最大的“国字号”港口专题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承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价值理念,定位以港口文化为主题,是集展示、教育、收藏、科研、旅游、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国际性、专业性和互动性,成为挖掘港口历史、传承港口文化、传播海洋文明的重要基地,成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支点。
2015年8月,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建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推行“三位一体”运营机制,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与港口博物馆“央地共建”模式体现优势,得到国家文物局高度认可。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科研机构长处得以发挥,实现互利多赢。区域内梅山盐场纪念馆、邵克萍艺术陈列馆、塔峙圃票证博物馆运营良好,由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牵头统筹的总分馆机制初见成效,已基本形成“1+N”的博物馆体系。为此,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荣获浙江省第三届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评选中唯一的最佳运营管理奖。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参观者50万人次,平均每年提供讲解服务1200余场。开馆以来,根据广大公众需要,充分利用展厅场地,精心策划,推陈出新,共举办《向东是大海——纪念郑和下西洋特展》《坚定的木刻战士——邵克萍百年诞辰纪念展》《我从远古来——史前宁波人的生活》等30余期临时展览。使观众到这里来能够常看常新,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还用心谋划、组织开展了其他各类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文化惠民与社教活动,逐步构建起了辐射各层次、各群体的教育活动体系。面向市民,以海洋文化、港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鉴赏、艺术赏析等为主题的“港博讲坛”一月一期,深受市民欢迎;针对青少年的“我与港博同成长”社教活动半月一期,“小小航海家”“模拟考古”“拓片知多少”等系列特色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 “流动博物馆”先后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学校、部队,以“点单”方式将博物馆的展览送到基层。这些系列特色活动一经推出,报名火爆,效应明显,使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成为市民享受高雅文化、学习历史知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举办了“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水下考古宁波论坛”等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平台,聚焦国际、国内学术热点,紧跟学术前沿,成为了解国际、国内学术动态的重要窗口。定期出版《中国港口博物馆馆刊》(正式刊物)和《港博视窗》简报,社会反响良好。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已与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香港海事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缔结成为友好博物馆。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5000余件、专业书籍资料12000余册,战国船纹青铜缶、北宋执罗盘陶俑、南宋“官巷前街”金叶子、清象牙提篮等文物是镇馆之宝,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已成为国内收藏、展示港口主题文物和历史资料最丰富的文博机构。
通过深入挖掘博物馆的文化内涵,结合市场动态和观众消费需求,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设计开发了富有港口、海洋文化元素的原创文化产品100余款,将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元素成功地推向大众市场,让更多的民众在参观和游览完博物馆后,能将博物馆的记忆带回家。其中,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以航海和海上丝路为主题的桌游棋,荣获了第12届中国文化产品交易会“创新设计奖”和全省博物馆十佳文创产品奖。
近年来,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第三届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评选“运营管理奖”、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工人先锋号、市级青年文明号、第二届宁波创新营销奖、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宁波国际交流示范基地等,并成为吉林大学、河海大学、中山大学的教育科研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