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舱,也称隔舱版,是一种船体部分设置的有效隔离水流、防止水渗透的隔板或舱间。在5月20日的”我与港博共成长”系列活动之《神奇的船舱》课程中,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了不同时期船的演变特点,通过实物结合的形式讲述水密隔舱的基本结构及其制作工艺,并了解了水密隔舱水密性原理,而后拓宽至现代船只制作了“会动的”科技小船。
首先,我们通过甲骨文“舟”导入话题,寻找了馆中文物战国船纹青铜缶、船纹铜提筒、日本伊万里瓷盘中的船纹,在领略了馆中不同时期的船模后,我们认识到不同时期船只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夏商周时期船只的扁平浅行、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楼船及舵的发明使用、唐宋时期水密隔舱等船只多项黑科技的发明,直至元代郑和宝船以其惊人的规模制式。中国灿烂的古代航海辉煌成就吸引着同学们对不同船只结构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观察船体内部展示的水密隔舱结构后,同学们在检测水密隔舱结构及安全性实验的视频中,了解到水密隔舱实质上是利用了物体沉浮可随自身重力调节的原理提升了船只的安全性能。舱与舱的严密保障船只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其余舱区仍不会进水。船只整体浮力有一定的保证就不至沉没。倘若进水量过多,抛弃适量货物减轻船只载重量,就能延缓沉没时间。进水严重时,可将船只转移至就近陆地区域进行针对性修补。同时,分舱设计使船只货物装卸及其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简洁明了,有效地提升了船只货品运输效率。
图片采自《中国沉船考古发现与研究》
随着课程深入,一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制作过程向我们徐徐展开,其主要制作工艺分为定龙骨、安矮梁、梁佃、牛头、钉地板、走马、水蛇、捻缝、漆彩绘、立桅杆、竖帆装。同时将古今船只动力结构进行对比,其船只之大航行之远,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到水密隔舱对造船史及航海史的深远影响。
最后,我们将话题转至现代船只,同学们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科技小船,船只中载着满满的收获与欢乐。
这堂课程内容丰富,有趣又专业,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浅。让我们一起成长,以船之名,开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