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孩子来到港口博物馆,学习小小鹦鹉螺里的大秘密。
我们港口博物馆的建筑外形,是俩巨大的银色大贝壳,坐落于宁波市北仑区,东海之滨。贝壳,在分类上都属于软体动物。可别把它们想象成结构简单的生物,今天我们要从最有趣的贝壳——鹦鹉螺里发现它们的秘密,并学以致用。
小小鹦鹉螺生活在印度洋至太平洋广袤的热带海域中。虽然在名字里有一个螺字,但它与我们常见的田螺,香螺,泥螺等腹足纲的软体动物关系较远,在分类上,鹦鹉螺与章鱼,乌贼,鱿鱼一起属于头足纲软体动物。腹足纲的螺们靠着腹足缓慢爬行,而头足纲的鹦鹉螺,它通过漏斗管,朝着反方向喷水,还能控制方向。“真是软体动物中的喷气式战斗机啊!”一个小女孩自言自语道。
鹦鹉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美丽的螺壳了。孩子们仔细观察鹦鹉螺壳的外形,它仿佛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进一步了解螺壳美丽的秘密,孩子们在社教老师的指导下,计算斐波那契数列,并根据数列画出黄金螺旋线。每个孩子都画的很认真。接下来,打开鹦鹉螺的螺壳,鹦鹉螺能够在海洋中自由沉浮的秘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鹦鹉螺通过体内的细管,控制气室中水和空气的比例,达到平衡的状态,这样它就能自由穿梭于深水和浅海中了。
聪明的人类,根据鹦鹉螺壳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1869年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神秘潜艇,就命名为鹦鹉螺号。而1954年人类发明的第一艘核潜艇,也命名为鹦鹉螺号。在听老师讲解完潜艇的结构后,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想做一艘自己的潜艇了。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孩子们实践检验他们的潜艇吧。
我们中国人,与鹦鹉螺的故事可谓源远流长,从南京发掘的东晋鹦鹉螺杯,到唐朝骆宾王“鹦鹉杯中休劝酒”的诗篇, 再到现代海洋中的“水中蛟龙”潜艇,古生物鹦鹉螺与人类的文明碰撞仍将继续。在我们港博的周围,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唤醒保护海洋保护的意识,我们港博做了很多努力。孩子们纷纷表示,经过今天的社教学习,小小鹦鹉螺的形象,已经牢牢留在他们的脑海里了。我们与海洋的共生共荣就从小抓起,在科普社教中一起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