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讲坛| 我与港博同成长
翟杨细数十年来上海水下文化遗产主要收
发布时间:2024-11-21 15:16:56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经过精心的策划布展,“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的2.0版本在11月16日正式与观众朋友见面了。11月20日下午,“港博论坛” 第121期特别邀请到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江海交汇 贯古通今——十年来上海水下文化遗产主要收获》的讲座,逾万人通过直播间收看了讲座。

  讲座首先介绍了水下考古的定义、研究对象、工作方法及我国水下考古几十年来的的重要发现等问题。

  水下考古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水下考古是一门交叉学科,使用大量专门技术,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水声学等等,解决水下作业的难题。

11.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在南中国海域的盗掘催生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自1991年至今,中国水下考古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完成了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南海1号沉船、华光礁一号沉船、南澳I号沉船、长江口二号沉船等重要沉船项目的调查或打捞,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遗存。随后翟老师还重点讲述了华光礁一号及南海1号等沉船项目的具体调查及打捞过程。

22.jpg

  上海是水下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域之一,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讲座后半部分着重介绍上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状况及考古前景,尤其详细地解说了长江口晚清沉船、长江口一号沉船及长江口二号沉船等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如沉桩作业、在浑水环境获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声纳扫测的结果分析、对出水文物的认识及用途分析等。让观众对水下考古获得更具象的认识。上海近十年的水下考古发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长江口二号沉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木质古船之一,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实物见证。

  讲座还介绍了针对宝山肖泾寺宋至清遗址、金山待泾清代船舫遗址、金山八字村唐代沉船遗址等半淹没遗址的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这些遗址也都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或遗存。

33.jpg

  讲座的最后,翟老师对观众提出的古代确认航线的方法、长江口二号沉船反映同治年间海上贸易的证据、水下考古及遗产保护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沉船水域环境变化如何反映古代海洋生态变化等问题做出了解答。

  中国港口博物馆全新亮相的“水下考古在中国”展览全面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学科成果与发展历程,欢迎各地观众前来博物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