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博讲坛| 我与港博同成长
王培新教授主讲BC1~AD4世纪朝鲜半岛西北地区汉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3-01-17 14:59:03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我国的汉文化对周边地区自古以来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次,2023年的第一期“港博论坛”(总第97期)邀请到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导王培新教授,以汉魏晋时期乐浪郡考古资料为中心,为我们讲一讲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期间,朝鲜半岛西北地区汉文化的形成与社会变迁问题。

  讲座从考古学历史背景讲起,公元前3世纪,以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西北部,形成了以细形青铜短剑、铜矛、铜戈为代表性器物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古朝鲜)。这一时期的墓葬,有石圹墓和土圹墓两类,二者没有继承关系。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初,石圹墓逐渐衰退。以清川江为界,南北两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开始出现明显差异。清川江以北地区,考古学文化面貌与辽东地区逐渐趋同,这与中国内地居民大量流入朝鲜半岛不无关系。石圹墓的衰落与土圹墓的流行,表明这一地区土著居民势力有所削弱。

11.jpg

  土圹墓的出现及流行与卫满势力进入朝鲜密切相关,汉初以平壤为中心建立的卫氏朝鲜,在很大程度上是燕、齐等移住民与土著居民相互妥协的结果。卫氏朝鲜灭亡后,汉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史称“汉四郡”。昭帝时期,汉四郡建制有所变动。至西汉晚期,朝鲜半岛北部仅存乐浪一郡。东汉末年,公孙氏割据辽东,领有乐浪郡。公孙康于3世纪初,分乐浪南部区域(原真番郡)设带方郡。西晋末年,高句丽势力南侵,于公元313攻占乐浪、带方二郡。

  汉文化区的形成和当地社会结构变迁是本次讲座的重要内容,公元前1世纪前半期,朝鲜半岛西北部出现木椁墓。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木椁墓出现在西汉中期,与此同时之前流行的土圹墓也开始随葬汉式器物,这种变化与乐浪郡的设立处在同一时期。木椁墓与土圹墓除了埋葬设施发生变化以外,随葬品也与早前的土圹墓有较大区别。木椁墓普遍随葬陶器,其中泥质灰陶罐、壶等器物是这一地区年代最早的汉式陶器。此外,木椁墓还大量随葬铁制武器、车马具、铜镜、漆器等汉式器物。

  自汉初燕人卫满势力取代古朝鲜以来,中原系文化与内地人口不断流入朝鲜半岛北部,土著文化逐步衰弱,平壤一带形成了一个遗民类型文化区。正是在这种人文历史背景下,乐浪郡设立后才能够得以长时期稳定,汉文化得到迅速普及,边郡社会不断发展。汉四郡的设立,朝鲜半岛西北部纳入了汉魏晋的郡县制行政体系。随着边郡与中央政权隶属关系的确立与强化,在乐浪郡(包括后设带方郡)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区域性特点的汉文化分布区。

  朝鲜半岛西北部汉文化遗存,以乐浪郡(包括后设带方郡)时期的墓葬为代表。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乐浪汉墓”这一文化属性明确的学术概念。目前在朝鲜平壤市、南浦市、平安南道、黄海南北道北部等地已发现二千余座。乐浪汉墓包括木椁墓、砖室墓、土圹墓和瓮棺墓等类型。其中木椁墓和砖室墓数量最多,流行时间长,是乐浪汉墓的主要类型,并对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同时期墓制产生影响。整体上看,木椁墓流行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末,也就是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到公元3世纪砖室墓取代木椁墓,成为乐浪墓葬的主流形制。从社会考古的视角观察,乐浪汉墓文化大体经历了形成期、稳定期、调整期、衰变期四个发展阶段,透视着边郡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通过对乐浪汉墓文化的形成、发展及衰变过程的梳理,讲座大致勾勒出汉魏晋时期朝鲜半岛西北部汉文化区族群构成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景观。公元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开始了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原汉郡地区,高句丽文化与汉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平壤地区高句丽石室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