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国港口博物馆第91期港博讲坛邀请到港博新特展“港口与影像III”的参展艺术家之一的程新皓博士,做题为《技术与地方之间:滇越铁路与云南行旅经验的变迁》的讲座,讲述他的创作初衷、经历感悟以及他对滇越铁路与云南行旅经验的理解,进而表达他对内陆腹地与港口海洋相互形塑的认识。逾1.5万人在直播间收看了讲座。
滇越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云南内地山区和越南港口海防港的铁路,它的出现影响了人们对内陆山区的经验、感受以及想象。作为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西南一角,云南既在历史进程中被整合进中国民族国家共同体,又因地理文化的差异,展现着祖国的文化多样性。基于展现云南人民在历史变革中对于土地的想象、经验、感受与认同,程新皓博士自2013年以来,以照片、影像、装置等方式,陆续开展了“对一条河流的命名”“陌生地形”“来源不同的时间”“植物猎人”“情境中的身体”以及“致海洋”等等一系列相关主题的项目创作。
程博士从滇越铁路的昆明站出发,徒步449公里抵达铁路的中越边界线,历时19天,每公里的一块石头一段影片、沿途肉身的位移与际遇经验共同整合成“致海洋”项目的上篇,考察这样行走的方式的意义,还应回到滇越铁路开通前后的历史与社会的对比。程博士在讲述中,强调1910年1月31日滇越铁路的开通所具有的划分时代的意义。从徐霞客不断为地理环境和时间空间打断的瑰丽云南之旅,到埃德加·斯诺肉身被抛入艰难环境中的行旅经验;从胡嘉《滇越游记》中铁路对地理空间的超越到多位行者忽略铁路的提速功能而更关注云南特有的气候地理条件带来的身体的直观感受;云南本地精英经受过文明洗礼后看待云南的方式与非文明的代表“摩些”人看待铁路的方式之间的张力。程博士从以往的阅读经验、艺术熏陶以及个人实地行走的体验中对云南之地获得新的认知,也表达了对新的现代技术影响下云南腹地所创造的新的地方特色及文化独到之处的期待。
在讲座的最后,程博士就之后的艺术项目如“云南故事集”、童年记忆对艺术选材的影响、对现代化语境下的云南速度等问题与观众进行了交流。